脱贫致富领路人老百姓的贴心人——记甘肃省定西市四届人大代表张德胜 -ag凯发k8国际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8-05-16 10:50:43
说起甘肃省定西市四届人大代表、临洮县红旗乡扎马圈村党支部书记张德胜,扎马圈村四社老者张本彦动情地说:“他是扎马圈村的引路人,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
工作中的张德胜不苟言笑,但他一心一意谋发展、倾情为民办实事的担当精神让人温暖敬佩,也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赖与称赞。
张德胜十几岁时便踏上了外出谋生的道路,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在建筑行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家人日子过得也很舒心。但是每一次回家,看到家乡与外面世界的差距,都让他无比焦虑。2011年,张德胜毅然放弃在外舒适的生活,回乡担任扎马圈村党支部书记,决心带领父老乡亲大干一番,彻底改变家乡面貌,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刚开始,家人都不支持他当这个费力不讨好的“村官”,但张德胜却说,我是共产党员,又是人大代表,有义务有责任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红旗乡扎马圈村是临洮县最北部的行政村,距离县城70多公里,距乡政府也近20公里,与永靖县关山乡毗邻,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
张德胜上任伊始,摆在他面前的最大困难就是“灌溉难”,这也是全村父老乡亲的一块“心病”。由于村上砂性土壤分布广泛、水源缺乏,且电力提灌设施年久失修,加上全村劳动力人口外出较多,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村上越来越多的土地因无法耕种而撂荒。多年来,乡亲们对这一问题反映强烈。
怎么盘活土地,如何带动产业发展?张德胜逐户走访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村民一道商议发展大计。深思熟虑之后,张德胜下定决心:“不管多苦多难,一定要用两年时间,彻底去掉大家的这块心病。”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张德胜经常往返于乡上、县里、省城,想尽一切办法争取项目。2014年初,在县、乡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扎马圈村一级提灌新建项目终于得到立项批复,项目分两期完成,总投资近500万元。项目建成后,为村上盘活和新增2700亩水浇地,为全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以前撂荒的耕地又焕发出了绿意和勃勃生机。
水的问题解决了,土地盘活了,张德胜想做的第二件事,是修建一条通往吧咪山景区的公路,这也是扎马圈村几代人的梦想。
在山势险峻的石山上修建近10公里的景区公路,经测算至少需要480多万元,这对当时没有任何集体收入的扎马圈村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在前期没有争取到项目支持的情况下,张德胜多方奔走求援。2017年底,终于在石山之间修通了总投资480万元(期间2016年争取项目资金157万元)、长10.8公里、宽6米的扎马圈村至吧咪山景区砂化路。为了游客安全,还修建石护坡12000余立方米、防护墩2.3公里,并在景区终点修建了两个停车场。
据统计,这条路通行以来,经过车辆达2万余辆,极大地带动了扎马圈村及周边村庄农户所产大枣、葵花籽等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村民不用出门就能卖到一个好价钱,带动贫困户及普通群众20多人,通过务工人均收入达4万余元。这条致富路,让全村群众看到了希望。
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在不断美化旅游线路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培育一个特色富民产业,进一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这是张德胜思考的第三个问题。
张德胜决定在扎马圈村至吧咪山景区道路两旁及山上栽种花椒树,采用比较灵活的管理办法,带动群众增收。他带领群众先后从外地选购栽种了适宜本地生长的优质花椒树木1万株,栽种本地大枣树苗150株,修建了300吨的蓄水池1座,铺设灌水管道2000米。把栽种好的树苗编号挂牌,由过路的游客认领。认领后,每棵树每年向管理站缴纳50元管理费,认领的树苗有专人修剪、管理。3年后,花椒树挂果,产出的花椒属认领人所有,如果认领人没时间采摘,可雇佣管理站专门采摘人员采摘,采摘所得认领人得六成、采摘人得四成。截至目前,近300株花椒树已有人认领,就近吸纳劳动力30余人。在这一模式的带动下,去年全村群众自发栽种花椒树苗近2万株,群众脱贫致富又增加了一条新路子。大家纷纷称赞张德胜是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人民选我当代表,当好代表为人民。”张德胜始终牢记并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他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积极参加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每一次视察、调研和走访联系选民等活动,针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他敢于直言,善提建议,千方百计协调解决。
随着乡村旅游的日益火热,张德胜更加清晰地看到扎马圈村蕴含的发展机遇。张德胜表示,他将再用3~5年的时间,将扎马圈村打造成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富民产业新村,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面对群众的称赞,张德胜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人大代表,带领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过上红红火火的日子,把扎马圈村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是我的初心,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报通讯员李正宝)
工作中的张德胜不苟言笑,但他一心一意谋发展、倾情为民办实事的担当精神让人温暖敬佩,也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赖与称赞。
张德胜十几岁时便踏上了外出谋生的道路,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在建筑行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家人日子过得也很舒心。但是每一次回家,看到家乡与外面世界的差距,都让他无比焦虑。2011年,张德胜毅然放弃在外舒适的生活,回乡担任扎马圈村党支部书记,决心带领父老乡亲大干一番,彻底改变家乡面貌,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刚开始,家人都不支持他当这个费力不讨好的“村官”,但张德胜却说,我是共产党员,又是人大代表,有义务有责任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红旗乡扎马圈村是临洮县最北部的行政村,距离县城70多公里,距乡政府也近20公里,与永靖县关山乡毗邻,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
张德胜上任伊始,摆在他面前的最大困难就是“灌溉难”,这也是全村父老乡亲的一块“心病”。由于村上砂性土壤分布广泛、水源缺乏,且电力提灌设施年久失修,加上全村劳动力人口外出较多,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村上越来越多的土地因无法耕种而撂荒。多年来,乡亲们对这一问题反映强烈。
怎么盘活土地,如何带动产业发展?张德胜逐户走访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村民一道商议发展大计。深思熟虑之后,张德胜下定决心:“不管多苦多难,一定要用两年时间,彻底去掉大家的这块心病。”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张德胜经常往返于乡上、县里、省城,想尽一切办法争取项目。2014年初,在县、乡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扎马圈村一级提灌新建项目终于得到立项批复,项目分两期完成,总投资近500万元。项目建成后,为村上盘活和新增2700亩水浇地,为全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以前撂荒的耕地又焕发出了绿意和勃勃生机。
水的问题解决了,土地盘活了,张德胜想做的第二件事,是修建一条通往吧咪山景区的公路,这也是扎马圈村几代人的梦想。
在山势险峻的石山上修建近10公里的景区公路,经测算至少需要480多万元,这对当时没有任何集体收入的扎马圈村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在前期没有争取到项目支持的情况下,张德胜多方奔走求援。2017年底,终于在石山之间修通了总投资480万元(期间2016年争取项目资金157万元)、长10.8公里、宽6米的扎马圈村至吧咪山景区砂化路。为了游客安全,还修建石护坡12000余立方米、防护墩2.3公里,并在景区终点修建了两个停车场。
据统计,这条路通行以来,经过车辆达2万余辆,极大地带动了扎马圈村及周边村庄农户所产大枣、葵花籽等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村民不用出门就能卖到一个好价钱,带动贫困户及普通群众20多人,通过务工人均收入达4万余元。这条致富路,让全村群众看到了希望。
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在不断美化旅游线路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培育一个特色富民产业,进一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这是张德胜思考的第三个问题。
张德胜决定在扎马圈村至吧咪山景区道路两旁及山上栽种花椒树,采用比较灵活的管理办法,带动群众增收。他带领群众先后从外地选购栽种了适宜本地生长的优质花椒树木1万株,栽种本地大枣树苗150株,修建了300吨的蓄水池1座,铺设灌水管道2000米。把栽种好的树苗编号挂牌,由过路的游客认领。认领后,每棵树每年向管理站缴纳50元管理费,认领的树苗有专人修剪、管理。3年后,花椒树挂果,产出的花椒属认领人所有,如果认领人没时间采摘,可雇佣管理站专门采摘人员采摘,采摘所得认领人得六成、采摘人得四成。截至目前,近300株花椒树已有人认领,就近吸纳劳动力30余人。在这一模式的带动下,去年全村群众自发栽种花椒树苗近2万株,群众脱贫致富又增加了一条新路子。大家纷纷称赞张德胜是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人民选我当代表,当好代表为人民。”张德胜始终牢记并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他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积极参加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每一次视察、调研和走访联系选民等活动,针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他敢于直言,善提建议,千方百计协调解决。
随着乡村旅游的日益火热,张德胜更加清晰地看到扎马圈村蕴含的发展机遇。张德胜表示,他将再用3~5年的时间,将扎马圈村打造成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富民产业新村,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面对群众的称赞,张德胜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人大代表,带领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过上红红火火的日子,把扎马圈村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是我的初心,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报通讯员李正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