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活跃在双联行动中的人大代表 -ag凯发k8国际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2 09:06:30
为了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的模范带动作用,今年年初,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响应上级人大号召,结合人大机关实际,在全县各级人大代表中倡导开展了以“五带头”、“五率先”、“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五带头”即带头转变作风、带头宣传政策、带头疏导情绪、带头反映民意、带头建言献策。“五率先”即率先发展生产、率先兴办产业、率先增收致富、率先引领示范、率先实现小康。“六个一”即办好一件实事、解决一个困难、支助一名学生、扶助一项产业、输出一名劳动力、寻求一条致富门路。
此次活动,共动员1266名各级人大代表积极投身“双联”行动,他们结合自身实际,采用各种富有实际帮扶意义的方式方法,率先垂范,帮助贫困村建桥修路、发展产业,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路途上留下了闪亮的足迹。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吕裕民这样评价道:“这是推动党委重大决策落实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促进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一次重大探索,是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的一次重大实践,是提高人大影响力的一项具体措施,为每一位人大代表切实增强代表意识、不断提高代表素质、依法履行好代表职责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李永峰 给百姓办一件实事就能解决一个大问题
11月13日,通渭县义岗川镇悠江村鼓锣喧天,彩球飘曳,驻村省人大代表、通渭县百源成民政福利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峰捐资修建的“永峰桥”竣工通行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当日,悠江村全体村民都停下手中活计,一大早就赶来参加“永峰桥”的通行仪式。该村阳坡社一位农民兄弟兴奋地告诉记者:“在我们这样的穷山沟里,能修起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桥,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座大桥的建成,使我们彻底告别了雨大过不了河、雨小趟不过泥的历史。”
李永峰是省十一届人大代表,也是通渭县创业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之一。多年来,他致富不忘家乡,心系桑梓故里,在带领企业加快发展的同时,经常开展慈善捐助活动。今年年初,李永峰积极响应该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在全县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倡议,把通渭县义岗川镇悠江村作为自己“双联”行动的联系点,开展帮扶工作。
通过深入走访群众和与村委会班子商讨,李永峰认为交通条件差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于是慷慨解囊,个人出资254万元,义岗川镇政府整合“一事一议”项目资金30万元,以工代赈项目50万元,村民捐工12万元,邀请交通部门技术人员认真规划设计,经过4个多月的施工建设,最终为悠江村建起一座长106米、高9米、宽5.5米的“民心桥”,工程总投资346万元。大桥的建成,将彻底改变义岗川镇东南、悠江两村2700多名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也必将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为纪念李永峰这一善举,村民们亲热地将这座桥叫做“永峰桥”。
李永峰告诉记者,悠江村是他土生土长的地方,村边的那条河既见证着他童年的诸多趣事,也给他留下了无数烦恼记忆,“雨大过不了河,雨小趟不过泥”的场景还深深地印在他的脑际。作为一个从农村打拼出来的民营企业家,谈到悠江村的村情,他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这个村的一家一户、一草一木就跟我的身体一样,我非常了解,它缺什么、需要补什么,我都心中有数。交通条件差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问题,出行难仍然是群众面临急需解决的首要事情”。对于生他养他的悠江村,李永峰内心既充满着愧疚,又充满着希望。愧疚的是他心里一直有回报家乡的愿望,由于种种原因而没能付诸行动;希望的是“双联”行动将会推动农村全面发展,他也能够借机实现多年来埋藏在心中回报父老乡亲的夙愿,为悠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一名省人大代表,李永峰始终秉承人大代表不仅是一种政治荣誉,更是一种政治职责;人大代表不仅要把人民的心愿说出来,更要按人民的意愿,努力促进基层人民生产生活改善,恪守一名人大代表应尽的职责。
水的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通渭人民。2010年,通渭城区饮水全面告急,农村人畜饮水面临严重困难。如何解决通渭人民的吃水问题,李永峰急在心上。在2011年的省两会上,他积极联合其他几位来自通渭的人大代表,在大会上就尽快解决目前通渭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按照规划,通渭被列入引洮二期工程,鉴于当时通渭的实际情况,省上将通渭县城列入引洮一期陇通供水工程,建设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工程建成后,通渭缺水的问题将成为历史。
通渭县城没有殡葬服务设施,群众面临人活着时在县城,去世后要回乡下安葬的尴尬局面,也带来了一系列风俗习惯上的难题。李永峰顺应群众期待,通过走访调研,向省人代会提出了关于对通渭殡葬服务设施建设给予资金支持的建议。2011年7月,省民政厅专门在通渭召开了关于对通渭殡葬服务设施建设给予资金支持建议的现场办理会,李永峰应邀参加了现场办理会,并对办理结果表示非常满意。
“如果通过我的建议,使通渭的事业有新的发展,通渭人民群众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这是我最大的心愿。”李永峰感慨地说。
通渭土地宽广,土壤肥沃,气候、光照条件非常适宜马铃薯的生长,因此,当地群众普遍大面积种植马铃薯。但李永峰发现,即便丰收了,农民却往往因面临价格低、运输成本高、销售不出去,导致窖藏腐烂等问题而高兴不起来。通过调查,李永峰得出的结论是,如果马铃薯形不成产业,农民种植再多的马铃薯也没有多大出路。于是,加快马铃薯产业化成为他不断努力改变家乡面貌的一个突破口。为此,他创办了马铃薯精淀粉加工企业,专门转化加工马铃薯。现在,企业每年生产淀粉2万多吨,就地转化加工马铃薯10万多吨,为延长马铃薯产业链条和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一条精深加工的路子。
随着百源成粮油有限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李永峰从一位农民成长为一名企业家,让他有能力回报家乡。无论是为贫困家庭捐资助学,还是为贫困村出资修桥,他都慷慨解囊,义无反顾。
李永峰始终认为,老百姓的问题都是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能促成一件实事就能解决一个大问题。
廉牛辉 扶贫济困助推发展是我最大的心愿
通渭县碧玉乡李川村至岳山社被一条深28米的大沟隔开,一直以来,这条大沟严重制约着该村及沿线村民的出行和经济发展,车辆出行需绕道碧南公路至襄南黑石头村。在今年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中,定西市人大代表、定西悦心房产置业担保公司董事长廉牛辉慷慨解囊,捐资25万元修建了高26.5米、宽8.8米、长80米的李川至岳山道路桥涵,并于6月2日竣工通车。该工程项目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李川村群众的出行难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全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双联行动中,究竟通过怎样的项目来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廉牛辉代表时常琢磨的一个问题。
今年年初,当得知国家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与建设项目时,廉牛辉强烈地意识到能够为农民做点事情的机会来了。他认真整理出一份资料,向定西市和通渭县领导及相关部门汇报后,便前往甘肃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进行咨询,并带领有关专家去广西、西安、杨凌等地进行考察。最终委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完成了《通渭县三万亩桑椹种植及深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之后,他带着项目资料到省市及国家扶贫办作了详细的汇报,得到了国家扶贫办及西北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为创建这一项目,他注册成立了甘肃凯悦农业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果学院教授等一批资深专家担任公司顾问,同时自筹资金100万元调运苗木,在该县平襄、马营、碧玉、襄南、李店、榜罗、义岗等乡镇建起桑椹种植示范基地。
为了确保“三万亩桑椹种植及深加工项目”的顺利实施,公司制定了“公司 基地 农户”的运作模式,公司与农户签订桑椹种植协议,无偿提供桑树苗及相关技术服务,在桑树种植后的前三年,公司向种植户每年每亩预付300元的桑果款,用于农户对桑椹进行田间管理,解决了农户种植桑椹的资金问题,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据该项目规划,从2012年开始到2015年,在全县种植三万亩桑椹基地和200亩示范园的基础上,建设引进瑞典利乐公司生产的中药萃取、加工果汁、果浆、果酒及天然色素等五条生产线的深加工厂一个。项目实施后,种植户亩产收入可达7000元,公司年销售额达2亿元。该项目在通渭县委、县政府的协调帮助下,已经得到了国家及省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目前,已有平襄、马营、襄南、碧玉、李店、榜罗、义岗等乡镇的1860户农户栽植桑椹6800亩、120万株,企业投入资金600多万元。
公司还紧紧围绕通渭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红色圣地游、陇中风情游、书画采风游、温泉度假游”四大旅游特色,在温泉城开发项目原设计规划的基础上,新追加投资8200万元用于建设“温泉城书画一条街”,该工程已于今年4月初动工修建,可完成建筑面积80平方米至300平方米的商铺280余间,占地面积达4.8万平方米,用于经营古玩、字画、装裱、剪纸及民间文化遗产。为了招商引资,公司计划对温泉城书画一条街的所有经营业主给予免收两年店面租金的优惠,并可为其提供30万元至200万元的贷款担保。目前,已有该县68位书画经营者和北京及其他省内外的12位书画家来温泉城进行意向性投资经营。
廉牛辉及其公司在不断助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关爱困难群体。汶川大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先后向灾区捐款10多万元,同时在陇南市、舟曲县和古浪县确定221名贫困家庭学生予以资助。今年,岷县“5·10”特大雹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他本人为灾区捐助了7000箱牛奶、6000箱饼干、3500袋特级面粉等价值57万元的救灾物资,并开始资助50名灾区学龄儿童每人每年1000千元,考上大学后再资助每人每年1万元,直至大学毕业。近日,在甘肃电视台新闻中心的联系下,公司又在古浪县资助了受尘肺病侵害的20名孤儿和12名大学生。
为了顺利实施爱心计划,廉牛辉在高效经营企业发展的同时,将公司目前收益良好的部分地产,包括本县柳树滩华联超市、定西市安定区和岷县城区最佳地段共计价值3000多万元的商铺永久性不对外销售,全部用于出租,将其每年所得租金收入用于慈善捐款。
廉牛辉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就该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他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一如既往地履行好人大代表应尽的职责,竭力替百姓鼓与呼,并将公司的发展与群众的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尽好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全省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作出应有贡献。
李宏义 走出一条洒满阳光的人生之路
前不久,通渭县人大代表、甘肃宏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宏义慷慨解囊,为2012年考入大学的8名贫寒家庭大学生捐资3万多元,解决了这些家庭的燃眉之急。
近年来,捐资助学已经成为李宏义回报家乡和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先后累计捐助资金70多万元。李宏义说,作为一个企业,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资助一名贫寒家庭大学生,等于为一个困难家庭种植了一棵改善家庭命运的树苗。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联系资助贫困大学生家庭,帮助他们渡过暂时的困难,这也是践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人大代表在行动”的具体体现。
1998年初,有着一技之长的李宏义用东挪西借的8000元,在县城租了一间20平方米的简陋商铺干起了电器维修。很快,他的修理门市部宾客盈门,李宏义信心大增。一年后,他抓大放小,以超越常人的胆识在县城租了一块地皮办起了电器加工厂,主要为工矿企业加工生产暖气炉、配电柜等。恰在这时,通渭县城关综合厂倒闭,他多方筹措资金50万元,收购了该厂的多种制造设备,真正走上了从修理业到制造业的企业转型之路。
2000年底,通渭宏图电器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李宏义出任总经理。此后的几年间,他带领一班人借改革之东风,扬企业之风帆,在内部管理上创新求变,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在服务顾客上倾注真情,打造了一支坚实的团队,树立起了企业的良好形象,企业产值和利润连年上升。
李宏义是一个善于抢抓机遇的人。2007年,他在艰辛备尝的创业路上又一次实现了成功的跨越。当年10月,他在深思熟虑后果断决策,一次性斥资2000多万元,征地50亩,注册成立了有着明确发展方向的甘肃宏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次年,他抓住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地膜玉米、地膜洋芋种植的机遇,经多方争取,为公司顺利引进了年产2万吨的聚乙烯农膜生产线项目。据统计,公司当年为省内外提供农膜5000吨,实现产值7000余万元,完成利税540万元。2010年底,公司生产的“宏鑫”牌地膜被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为“甘肃名牌产品”。
近几年,以地膜覆盖为特色的农业“白色革命”浪潮席卷广大农村,随之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李宏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由此激发了他探索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的热情。他上北京,下广州,赴兰州,频繁接触科研院所的专家,就这一主题进行共同探讨。随后,他借助外力,启动内力,利用企业现有条件对废旧地膜进行再加工,经过多次试验,公司终于生产出完全合格的pe管材。2010年,宏鑫公司投资500万元成立了“定西市塑膜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1年,公司斥资1000余万元成立了“甘肃省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开展农膜研发和废旧地膜再利用的研究。宏鑫公司由此成为西北地区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的首创企业。
在企业脱胎换骨、一次次实现成功转型的同时,企业的当家人李宏义也由通渭县的“电器大王”一跃成为全省的“地膜大王”。据统计,宏鑫公司2011年度实现工业总产值18798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6436万元,完成利税4000万元。
面对骄人的业绩,李宏义没有自满,他依旧从容淡定,坚韧地守望着那片贫瘠而又催生着无数故事的热土。他不止一次地说:“我不是为挣钱而挣钱,在挑战中超越自我,走出一条洒满阳光的人生之路,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即使有钱了,我也绝不挥霍,把挣的钱花在确实需要的人和事上,我心里舒坦。”
就是在这一财富观的支配下,他屡屡慷慨解囊,回报社会——
2006年,他为患肾病综合症的本厂职工安军伟捐款5万元进行治疗,并为他多方奔走,四处呼吁。此举感动了香港慈善协会的两位女士,她们随后筹集善款22万元,由此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从2007年开始,他每年拿出15万元投入到通渭县二中的“宏图励志班”,资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带头捐款,并以县工商联副主席的名义,在第一时间呼吁全县非公有制企业主为灾区捐款15万元。
2009年,他个人出资30万元,并多渠道筹措资金70万元,修建吴家川大桥,解决了家乡父老乡亲行路难的问题。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据统计,自1995年以来,李宏义已为各类社会公益事业投入资金360余万元。
汪继武 用务实之举兑现为民富民承诺
今年7月13日,通渭县第三铺乡金川村的12户养殖户异常高兴,因为由定西市人大代表、甘肃天耀草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继武,为12户养殖户引进的首批12头基础母牛已到村。
金川村是通渭县人大常委会机关的“双联”村。县人大常委会通过深入调研,发现村上种植全膜玉米面积大,秸秆和玉米剩余多,养牛有充足的草料,经征求村民意见,最后确定帮扶该村发展养牛。为尽快实施这一计划,通渭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帮助有养殖意愿的12户村民盖起了标准化养殖圈舍,邀请有养殖经验的专业人员手把手向村民传授养殖技术。通渭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吕裕民亲自与甘肃天耀草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继武联系,达成了公司投放架子牛育肥后由公司回收或投牛还犊的方式,供村民选择。最后,村民自愿选择投牛还犊的方式进行合作养殖,由公司投放成年母牛一头,村民免费认领养殖,向公司返还一头牛犊后,母牛就归村民所有。
这是汪继武以人大代表的身份投身双联行动的一项务实举措。他说,这次行动只是一个开始,今后还要结合双联行动,尽力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用实际行动兑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汪继武,这位曾经默默无闻的普通青年,凭着敏锐的洞察力、与时俱进的市场经济理念和青年企业家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因创办甘肃天耀草业科技有限公司一跃成为通渭县工业企业界一颗耀眼的明星,为全县草产业的发展和工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全县上下的一致好评。
1995年底,在武警部队服役5年的汪继武回到了养育他的故乡———通渭。据说上世纪80年代初,通渭因种植红豆草曾闻名全国,有位倾注全部身心推广种植红豆草的女科学家因此而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或许汪继武从这件事上受到了启发,一个大胆的想法油然而生,为何不利用本县丰富的牧草资源优势创建一户牧草加工企业呢?他坚信,路是人走出来的,只要敢为人先,抢抓机遇,大胆实践,就会创出一条路子来。为此,从2003年8月开始,他利用半年时间先后到甘肃河西地区、银川、上海、江苏、山东等地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和考察论证工作,学习借鉴了牧草加工企业的经营模式,在他脑海里初步勾画出了企业发展的宏伟蓝图。
从组建企业的那一天起,汪继武就踏上了一条困难与希望并存、奋斗与成功相伴的人生之路。2005年8月1日,汪继武倾其全部身心创建的企业———甘肃天耀草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诞生,新上的第一条万吨苜蓿草颗粒生产线正式投入生产。汪继武很快就意识到,他的事业和农民的利益已经紧紧地融为一体。
企业要发展,必须扩大牧草种植面积。经过慎重考虑后,他制定了公司加农户连基地的规模化经营模式和发展思路。凭着他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对老百姓的真情挚爱,他带着公司一班人,跑遍全县18个乡镇的村村社社,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调查摸底、规划选点、调运种子、宣传讲解、示范指导,累计培训种植户2万多人次,当年扩建优质牧草基地10万亩,与农户签订订单2000吨,为农民增加收入100多万元,不但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农民增收创出了一条新路子。
如今的天耀草业公司已拥有资产总额1500万元,安置下岗职工就业28人。公司加工生产的苜蓿草颗粒产品也以其上乘的质量和良好的信誉销往东南沿海地区。因该企业显著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被定西市政府审定为全市首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