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的民生情怀 不懈的履职追求——记省人大代表李永峰 -ag凯发k8国际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2 09:07:50
在已经结束的2012年甘肃省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来自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义岗川镇悠江村的民营企业家、通渭县百源成民政福利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峰再次当选为甘肃省人大代表。自2008年当选为省十一届人大代表至今,李永峰已经走过了整整五年的履职历程。回首来路,李永峰感触良多,他坦言,这些年支撑他走过风风雨雨的信念其实很简单:“老百姓的问题都是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能促成一件就能解决一个大问题。”在李永峰心中,成为一名人大代表不只是自己的政治荣誉,更是一种政治职责。
关注民生是他不变的呼声
走访李永峰代表的想法源于2012年11月。当时,记者应邀去定西市通渭县宣传报道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人大代表在行动”典型事迹,恰逢市、县领导为李永峰代表个人捐资250余万元给贫困乡村修建的“永峰桥”举行竣工通行仪式,在得知李永峰代表的义举后,记者决定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对他的敬意。
李永峰是个很坦诚的人,回顾自己第一次当代表的经历,他说,第一次参加省人代会时,面对那样的阵势,因为怕说错话而胆怯,他没有发言。可是看到很多基层代表多次发言,并说的都是些基层的事情后,他意识到,关键是要自己敢说,并且说到点子上。
从那以后,他开始有意识地加强学习,读书读报,了解国家政策,掌握县情县况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课。对他而言,要想做一个称职的人大代表,这些都是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是看到带有“人大”和“代表”两个字的东西,他都会认真仔细、反反复复地去看,去学习,去揣摩,调查研究,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他逐渐对自己提高了学习的要求。他很珍惜每次的学习机会,通过不断地实践,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常委会工作、代表职责等一系列问题,他开始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依法履职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后来参加的人代会上,李永峰成了发言较多的代表。
李永峰还告诉记者:“第一次参加省人代会,感受最深的,就是大家认真细致地准备意见建议。当时我就觉得,提好建议就是代表的一项神圣职责,是当好代表的第一件事。人大代表作为群众的代言人,是人民利益的维护者,人大代表,就是要把基层群众最关切、最期盼解决的事情提出来,把他们的心声反映上去。”
缺水一直以来是困扰通渭人民的最大问题。特别是自2010年开始,通渭县气温持续偏高,干旱少雨,全县城乡供水的主要水源锦屏水库水量锐减,水窖蓄水不足,在进入枯水季节时,旱情持续发展,干旱缺水呈蔓延扩大趋势,全县城乡饮水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对此,县政府和有关部门想方设法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外请专家勘测地下水源打井取水,组织车辆从周边地区运水供给,就地处理温泉水进行供水。这些措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区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但终因地方财力不足,导致其难以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如何尽快解决通渭人民的吃水问题,李永峰代表心急如焚。在2011年的省人代会上,他主动联合其他几位来自通渭县的省人大代表在分组审议中疾声呼吁,并就尽快解决目前通渭县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向大会提交了书面建议。李永峰等代表提出,将通渭县列入引洮一期供水工程项目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与会领导的高度关注,通渭县也成功被纳入引洮一期供水工程项目中。“到那时,通渭县将会真正告别缺水的历史。”李永峰兴奋地告诉记者。
通渭县城区大约有3万多人,随着城市化速度的日益加快,县城的土地资源日益紧缺,而统一使用公墓陵园,既可减少土地浪费,又可防止祭祖扫墓引发的森林火灾。为顺应群众期待,通过走访调研,李永峰等代表向省人代会提出了关于对通渭县殡葬服务设施建设给予资金支持的建议。2011年7月,省民政厅专门在通渭县就关于对通渭殡葬服务设施建设给予资金支持的建议召开了现场办理会,并确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通渭县“榜罗会议”革命遗址在2004年12月被确定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9年5月,又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了扩大“榜罗会议”革命遗址的影响,提升景区环境,推动通渭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在甘肃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李永峰等代表就通渭县“榜罗会议”革命遗址公路建设提出建议,建议省上有关部门给予这个项目大力支持。该建议被列为2012年的重点督办建议。承办单位甘肃省公路管理局对此建议也高度重视,并进行了现场办理。甘肃省公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在现场办理会上答复代表时说,该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省发改委批复,确定甘肃省公路局为项目业主。该项目于2012年5月28日完成设计招标工作。
通渭县土地宽广,气候、光照条件非常适宜马铃薯的生长,当地群众普遍大面积种植。但李永峰发现,即便是丰收了,农民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往往面临着价格低、运输成本高、销售不出去,导致窖藏腐烂的问题。通过调查,李永峰得出结论,如果马铃薯形不成产业,农民种植再多的马铃薯也没有出路。于是,加快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成了他每年都要在人代会上呼吁的一件大事。每次会前,李永峰总要到周围群众家里转一转、看一看,问问有什么意见要反映,看看有什么问题要解决。“虽然平日里也在细心了解,但在会前再听听群众的建议,到省人代会上发言就更觉得踏实了。如果通过我们的建议,使通渭的马铃薯产业有新的发展,通渭人民群众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这就再好不过了。”李永峰感慨地说。
李永峰告诉记者:“老百姓反映的问题都是最实际、最紧迫的问题,能促成一件就能解决一个大问题。而贫困地区的民生问题往往更为紧迫,更加严重,更需关注;作为来自贫困地区的人大代表,提出民生建议并督促、推动民生问题解决是头等大事。”
为民富民是他不懈的追求
2012年11月13日,通渭县义岗川镇悠江村的全体村民都停下手中活计,一大早赶来参加“永峰桥”的竣工通行仪式。
2012年年初,李永峰积极响应通渭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在全县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人大代表在行动”的活动倡议,他决心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富民宗旨,主动把通渭县义岗川镇悠江村作为自己双联行动的联系点,开展帮扶工作。
通过深入走访群众和与村委会班子商讨,李永峰认为,交通条件差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于是,他便慷慨解囊,个人出资254万元,义岗川镇政府整合“一事一议”项目资金30万元,以工代赈项目50万元,村民捐工12万元,邀请交通部门技术人员认真规划设计,经过4个多月的施工建设,最终为悠江村建起一座长106米、高9米、宽5.5米的“民心桥”,工程总投资346万元。大桥的建成,彻底改变了义岗川镇东南、悠江两村2700个名村民雨大过不了河、雨小趟不过泥的历史。为纪念李永峰的善举,村民们亲热地将这座桥叫作“永峰桥”。
李永峰告诉记者,悠江村是他生长的地方,村边的那条河既见证着他童年的诸多趣事,也给他留下了无数烦恼记忆,“雨大过不了河,雨小趟不过泥”的场景还深深地印在他的脑际。作为一名从农村打拼出来的民营企业家,谈到悠江村的村情,他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我了解这个村的一家一户、一草一木就跟我了解我的身体一样,它缺什么、需要补什么,我心中都有数。交通条件差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出行难是急需解决的首要事情。”
20世纪60年代末,年仅15岁的李永峰因生活所迫,小学未毕业就辍学踏上了人生的创业之路。他上矿山背过煤,学过木匠,打过短工,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这个不甘贫穷落后的青年,他自筹资金办起了木器加工点,吃苦耐劳,诚信实在的他深受大家信赖,他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1995年,他承包了义岗乡濒临倒闭的综合厂。综合厂最初修修补补的小打小闹和几千元的盈利满足不了他创收的欲望,凭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多年来闯荡社会积累的经验,他产生了进县城发展粮食加工的念头。1999年10月,他租借了已停产的县调味厂的车间,筹措资金52万元,创建了通渭县民政福利工业有限公司。不论是人员管理、原料购进还是产品质量,他都亲自把关,生产的面粉,用户们都很满意,市场销路很好,仅两年就收回了全部成本,实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创业梦。
2002年4月,李永峰又一次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抓住了机遇。原通渭县建材厂破产拍卖,他筹措资金78万元收购了该厂占地2.8万平方米的产权,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直以来,通渭县农民大面积种植马铃薯,却始终无法依靠马铃薯产业致富,这让李永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04年,通渭县委、县政府提出“工业强县、产业富县”和“培育马铃薯”等四大产业的总体思路。李永峰敏锐地察觉到这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2005年,在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筹措资金900万元,创办了马铃薯精淀粉加工企业——通渭县百源成民政福利粮油有限公司,新增了年产2万吨的马铃薯淀粉加工生产线,并于当年11月投产运营。
2007年,定西市政府提出打造“中国薯都”的宏伟目标,李永峰积极响应,他一门心思地钻在了对支柱产业的开发设计上,虚心向相关专家请教、编制项目论证材料,并从内蒙古科鑫源集团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很快,该项目就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厂址最终选在了马铃薯种植面积大、水源充足的义岗镇河滩闲散地上。该企业当年加工马铃薯达到了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300万元,实现利润290万元。现在,企业每年生产淀粉2万多吨,就地转化加工马铃薯10万多吨,为延长马铃薯产业链条和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一条精深加工的路子。截至2010年底,他的公司拥有总资产6053万元,实现销售收入5745万元,利税490万元。
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李永峰又开始尝试“公司 农户 基地”的发展模式。他在华岭、马营、平襄西川建设旱区马铃薯繁育基地3处,种植面积600多亩,收购籽种1200吨,这既为公司建立了稳定的良种繁育基地,扩大了特色产品种植面积,又保护了农民的利益,直接受益农户8.5万户,户均增收388元。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他还在自己的企业安排了残疾职工30余名。
李永峰把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全县的龙头企业,实现了从农民工到企业家的转变。他本人也被社会公认为非公企业的领头雁、创业带头人。2005年,他当选为通渭县政协委员,2007年定西市政府授予他非公企业优秀企业家,2008年被定西市委、市政府评为首届全市“劳动模范”,当选省十一届人大代表。他的公司也先后被定西市政府授予“全区民政工作”先进单位和“定西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多次荣获全省“再就业先进企业”称号。
饮水思源,事业的成功,使他有能力回报社会。无论是为贫困家庭捐资助学,给病残困难职工发放生活补助,还是为贫困村出资修路建桥,他都会慷慨解囊,义无反顾。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五年的履职历程让李永峰深深感受到,人大代表不只是一种政治荣誉,更是一种政治职责;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是人大代表义不容辞的职责,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