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开展教育监督工作纪实 -ag凯发k8国际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1 19:41:40


如何增强监督实效是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就同一事项连续几年,甚至几届开展持续性监督,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为了促进全市教育均衡发展,甘肃省平凉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届从不同角度出发,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持续性监督,收到了良好效果,为增强监督实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集三届人大之力推动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平凉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开展教育监督工作纪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第一生产力的根本源头就是教育。教育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事业的发展,既关系着国计,也关系着民生,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一个永恒话题。实践证明,越是欠发达地区,重视和加强发展教育在整体工作中的重要程度就越高。为了推动全市教育事业持续均衡发展,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甘肃省平凉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届,针对教育事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问题,从不同角度切入,持续开展监督,先后解决了一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发挥了应有作用。


市一届人大常委会


调研民族教育发展情况——促进不同群体教育均衡发展


平凉是一个多民族散居地区,有回、蒙古、满等29个少数民族16.2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87%,其中回族约16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9.7%。截至2003年年底,全市共有独立设置的民族中学3所、民族小学26所、民族幼儿园1所;少数民族在校学生2.5万人,占全市学生总数的5.7%,高中生仅占2.4%。长期以来,受经济贫困和群众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比较滞后,成为全市教育事业的“短板”,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


为了加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促进不同群体教育资源均衡分配,2004年11月,平凉市一届人大常委会组成调查组,对全市民族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组先后深入崆峒区大秦回族乡和城区10所中、小民族学校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市民族宗教局、崆峒区教育局的汇报,征求了城区部分中小学负责人的意见建议。平凉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对这次调研所形成的调研报告进行了审议。


审议意见指出,虽然经过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全市民族教育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形成,民族乡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民族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升,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民族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思想认识还有差距,整体发展不够平衡。县区之间、城乡之间民族教育发展不够平衡和协调。由于长期受重商轻文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对教育不够重视,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自觉性不强,导致少数民族学生辍学现象比较严重。二是教育投入仍然不足,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民族乡村普遍经济条件比较差,对教育的投入有限,多数乡村举债办教育,资金缺口较大。三是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民族乡村中小学条件艰苦,师资力量配备相对薄弱,民族乡小学、初中合格率,初中毕业升学率和大专(含高职)上线率与全市平均线相比也还有差距。四是信息化建设步伐滞后,职业教育发展缓慢。部分民族小学没有微机室,民族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也比较缓慢,在培养实用人才方面缺少有效措施。


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及时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提出了“确保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民族教育与全市教育同步发展”的工作思路和要求。为改善民族地区办学条件,市政府规定,市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县级财政每年安排10万~15万元作为民族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当年同级财政预算。为充实民族学校师资力量,要求各县(区)政府对自愿到民族乡镇学校任教的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生一次性给予生活补助;在加强教师培训的同时,从2005年起,市上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由教育和民族宗教部门两家牵头,聘请、组织市内外教育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到民族乡镇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为扩大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市政府规定,继续在平凉一中、平凉师范、平凉农校、平凉医专等初、高中学校和职业学校开办民族班;在普通高中和各类职业学校招生中,坚持落实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降分照顾录取政策。


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和执行,为全市民族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民族乡村的办学条件很快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也随之转变,“送孩子上学”,“让娃娃将来作个文化人”的观念蔚然成风。崆峒区大秦回族乡大秦村支书秦怀智说:“我们村是个纯回族村,以前大人都比看谁家娃能早离开学校给家里挣钱,现在都比看谁家娃的学历高,群众的思想观念确实变了,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了。我们村从2000年以来就考出去30多个大学生了,这是我们全村的光荣啊。”


市二届人大常委会


开展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促进不同教育类型均衡发展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和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就全国来看,2008年,中等职业教育已基本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的一半。然而,在平凉市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资源配套落后,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缓慢,影响到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制约了实现“工业强市”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促进不同教育类型的均衡发展,2008年10月下旬,平凉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深入庄浪、静宁两县和市直部分职业学校,采取现场看、听汇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市贯彻执行《职业教育法》的情况进行检查。随后,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分别听取和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与民侨工委的执法检查报告和市政府的工作报告,并作出了审议意见。


审议意见指出,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全市职业教育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宣传不够深入,职教氛围还不浓厚。全市上下对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宣传的广度、深度不够,社会各界对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仍然存在着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二是经费投入不足,办学基础薄弱。各级政府由于财政紧困,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全市职业学校学生人均经费标准较低,一些职业学校硬件设施不足,不能完全满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三是专业教师匮乏,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师结构存在着“三多三少”的不良状况,即文科的多,理工科的少;基础课的多,专业课的少;本科以下学历和中级职称的多,高学历、高级职称的少,“双师型”教师尤为缺乏。四是发展不够平衡,资源配置有待优化。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的比例与国家、省上提出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审议意见转交市政府后,市政府会同教育等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整改落实。为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市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深入学习和广泛宣传《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规定,提高了各级党政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为了解决经费投入不足、办学基础薄弱的问题,市政府通过认真落实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增加项目和投资支撑、多方筹集建设资金等办法,落实中职学校学生国家助学金3064万元,投入7100多万元用于平凉信息工程学校等一批职业学校的建设,进一步夯实了职业教育办学基础。为了改善职教教师队伍结构,市政府在加强职业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加大急需专业教师引进力度、加强教师职业能力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向各职业学校补充教师147人,全市职业学校的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提高到68.3%,职教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为了提高办学质量,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调整结构布局,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中“国重”、“省重”分别达到4所和3所,整体办学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了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市上通过调整中职学校专业、加强校企合作等途径,使毕业生就业安置实现了由“零散安置”向“基地安置”、由“走出去输送”向“寻上门要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


经统计,仅2010至2012年3年时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培养各类技术人才24616人,其中就业人数23982人,就业率高达97%。


市三届人大常委会


调研中小学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协调分配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聚集,然而平凉市城区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却滞后于城镇化的扩张速度,原有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配套远远跟不上城镇化的扩张需求。同时,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不断升温,“进城上学”、“上好学校”的观念开始盛行。城区学校学生人满为患,农村学校的就读人数逐渐减少。导致城乡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越发向城区集中,随之产生了进城务工子女的上学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上学问题、择校热问题和城区部分学校大班额等一系列问题。


针对新时期、新形势、新问题,2012年5月,平凉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对全市中小学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组先后深入崆峒、泾川、华亭三县(区)和市直部分城乡中小学校,现场查看了学校的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教学设备器材和学生食堂、宿舍等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听取了学校负责人对教育教学管理、课程改革、德育工作开展、素质教育发展等情况的介绍,并查阅了相关资料。随后,组织召开座谈会,就教育资源布局调整、教育经费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教育发展、教育教学管理等问题,与参会的人大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校长、教师和家长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征求了他们的意见建议。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对此进行了审议,分别听取了市政府的专项工作报告和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并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满意度测评。


在位于平凉市中心城区的崆峒区调研时,市人大代表张文霞提出:“平凉城区内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许多新建的住宅小区未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导致平凉七中、西大街小学等部分学校‘大班额’,教学质量难以提升,‘择校风’比较严重,建议对名校进行扩容。”


在泾川县调研过程中,市人大代表王渭宁提出:“要加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实践和操作能力。”太平中学校长高志强提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高素质教师流失严重,农村教师职称晋升指标过少。”丰台中心小学教师荆红梅说“农村学校缺乏音、体、美等专业教师,影响课程正常开设。”


在华亭县调研过程中,县政府及教育等部门在汇报时反映,由于农村群众居住分散,加之城镇化的发展,造成城乡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造成了新的辍学现象。


在对城区市直中小学的调研过程中,各学校普遍反映规模饱和,各年级班额较大,教师短缺,师生比例不合理。


经过对各方面意见建议的整理汇总和对有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指出,目前,全市中小学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经费投入力度还需加大,有的县(区)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仍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区内和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布局不够合理,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于城区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师资力量强、管理规范、教学质量高的好学校基本都集中在城区,择校热现象难以消除,导致城区学校普遍班额较大,大多数学校没有按规定配备校医和心理健康教师,学生在校期间的公共卫生、急救、心理辅导等工作无法开展;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现象普遍,全市还未建立起动态的教师编制管理机制,在学科结构、城乡分布、学校类别等方面都出现了教师结构性短缺,农村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素质教育还存在薄弱环节,应试教育观念在短期内难以转变,学生、家长和学校只关注考试成绩,许多学校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改革的力度不够。


针对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市政府及教育、财政等部门共同逐条研究,采取切实措施予以整改。一是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严格落实教育经费全年预算执行结果达到“三个增长”的要求。截至2012年11月中旬,共开建教育项目73个,开工面积21.9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2.87亿元,消除d级危房7万平方米。二是狠抓基础,调整城乡资源布局。建成了教育信息化“一台三库”(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名教师库、名校长库、优质教育资源库),严格执行省、市级示范校30%的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规定,校际差距逐步缩小;市教育局制定了《平凉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提出了各县(区)均衡发展时间表;在城区新建大型住宅小区内规划配套建设小学和幼儿园。三是强化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市教育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意见》,签约免费师范生36人,公开招考教师232名,对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平凉生源免费师范毕业生全部予以接收;全面开展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选派29名校长和骨干教师赴西安进行了为期一月的交流学习,组织全市95名校长、教师参加了第二期家长学校负责人暨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四是深化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德育和体育、艺术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12年,全市评选命名“三好学生”353名,“优秀学生干部”147名,“先进班集体”100个,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学雷锋、“精品艺术进校园”、体育艺术特长评定等活动,定期督查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规定落实情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平凉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计划2013年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在平凉城区实施平凉一中扩建二期,开工建设平凉第十中学和广成小学。继续实施好校舍安全工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加快平凉医专升本和平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步伐。加强校园安全和校车安全管理。开展教育质量管理年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还将“新建校舍15万平方米;新建、改建幼儿园44所;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食堂改造20个、2万平方米。”作为政府承诺的十件惠民实事之一。


“通过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市政府对教育事业一如既往的重视。今年,这一大批教育项目的实施,必将对改善全市教育资源布局,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解决‘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起到很大的作用。”市人大代表、泾川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怀群高兴地说。


成效源于坚持不懈


据统计,平凉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届,共开展有关教育方面的执法检查、调研5次,作出审议意见21条,现场督办教育方面的省、市代表建议3件。“十一五”期间,全市用于教育事业的投资达62.6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了248%。


“长期对教育工作开展持续性监督,体现了市人大常委会的责任意识,彰显了市人大常委会的民本情怀!”谈及此,连任两届的市人大代表、静宁县阿阳实验学校校长曹宁子感慨地说道。


分管科教文卫工作的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乔英认为:“教育、卫生等工作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热点、难点问题较多,而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问题都各不相同。要想发挥好人大的监督职能,就是要围绕一项工作,从解决实际问题着手,长期持续进行监督,这样才能把工作做扎实,才能令群众满意。”


“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是人大监督的职责所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大监督的价值所求。社会总是向前不断发展,即便是同一项工作,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矛盾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使社会事业持续科学发展,是地方人大在开展监督工作中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市人大常委会就如何提高监督质量和实效不断进行探索、总结、改进,我们觉得,围绕同一项工作,从不同角度切入进行持续监督,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平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景山说。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