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之声丨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乡村建设情况的报告 -ag凯发k8国际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4-04-09 17:46:30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万工程”,造就了千万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为新时代乡村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把乡村建设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要求,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抢抓国家加快补齐乡村建设短板的重大机遇,奋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陇原“富春山居图”正在徐徐展开。
 
  3月26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李文瑞走上报告席,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乡村建设情况的报告。
 
  01
 
  以民生建设为重点 集中资源要素推进乡村建设
 
  高位推进系统谋划。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躬身推进,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定期调度,形成了上级带着下级干、干部群众一起干的生动局面。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先后组织实施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整治、“八大工程、七大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5155”示范等专项行动。特别是2023年以来,组织市州负责同志到浙江、江苏实地考察取经,分片区对全省乡村建设情况开展蹲点调研,出台“和美乡村”创建行动方案、创建标准、评审办法等一揽子文件,明确创建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运作模式。建立“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资金使用机制,统筹使用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各部门倾斜支持示范创建,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让分散的项目资金握指成拳、集中发力。创新推广乡村建设技术导则、农村厕所革命信息系统、数字乡村建设、乡村工匠培育等新规范新平台新技术,打造乡村建设发展新引擎,构建起了各级各方参与、政策体系完备、创建标准明确、资金投入多元的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并召开全省现场推进会动员部署,在康县举办美丽乡村国际论坛,在全省上下掀起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热潮。临夏州出台“美丽临夏”创建、打好有效衔接漂亮仗等政策文件,探索乡村建设多种模式。
 
  规划统领科学布局。坚持把规划设计作为“先手棋”,启动实施乡村建设规划引领行动,立足甘肃地域广阔狭长、气候类型多样、地区差异性较大的实际,突出板块化打造,科学布局乡村空间形态,让平原地区更具田园风光、丘陵山区更具山村风貌、湿地水乡更具诗情画意、高原藏区更具民族风情、传统村落更具生机活力,形成错落有致、五彩缤纷的整体格局。突出分类化打造,结合打造城市服务型、工业主导型、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生态功能型5种县域类型,将全省村庄分为集聚提升、特色保护、城郊融合、撤并搬迁和“看不准”5种类型,引导乡村科学编制规划、促进特色发展。突出差异化打造,引导各地把握村庄分类标准,逐村分析、精准确定村庄类型,力求做到“一村一特色、千村千面貌”,让人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报告显示,2023年底,全省编制村庄规划7526个,647个城郊融合类村庄纳入县乡国土空间规划,8173个发展类村庄基本做到了应编尽编。平凉市坚持“全域推进、全面振兴、逐村规划、一村一策”建设和美乡村,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样板村。
 
  产业支撑增强动能。坚持把“产业兴、百姓富”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核心支撑,聚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三年倍增行动圆满收官,特色产业呈现结构趋优、规模扩大、效益提升、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报告显示,2023年底,全省优势特色产业面积达4436万亩,人工种植中药材、高原夏菜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1,马铃薯、苹果产量均居全国第3,羊存出栏分别居全国第3、第6,牛存出栏均居全国第8。“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实现国家优势产业集群全覆盖,累计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9个、产业强镇42个,遴选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0个,实施预制菜产业“双十双百”工程,省人大多次听取汇报和实地调研,督促指导产业链建设等重点工作,推进高标准农田、“甘味”品牌立法,分管领导带队赴广州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活动,农业招商引资在全省14条产业链招商引资工作年度考核中获得满分,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790亿元以上。农产品“三品一标”经验做法入选全国十大典型案例,“甘味”品牌实现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三连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21个、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200个。全省一产增加值增长5.9%,居全国第4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131元,增长7.9%,增速全国位次较2022年进4位。酒泉市提出“一点多创”的思路,将“一村一品”示范村、环境整洁村、国家森林乡村等各类创建指标在系统谋划的基础上集中创建,促进了农文旅融合发展。天水市按照“产业定带、带上选村、村分等级、梯次推进”思路,着力打造“形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人文美”四美融合的田园乡村。陇南市坚持用“美丽乡村”点亮“美丽经济”,打造了康县花桥、朱家沟,宕昌县岳藏甫、官鹅等农文旅融合示范村,美了一方乡村,富了一方百姓。
 
  试点示范典型引领。2021年,启动实施“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三年累计投入465.3亿元,成功创建10个省级示范县、50个省级示范乡(镇)和1500个省级示范村,带动同步创建3050个市县级示范村。2023年,启动实施“和美乡村”创建行动,区分河西走廊、中部沿黄、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南部秦巴山区、甘南高原5大区域,突出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特色保护3类村庄,聚焦“村庄美、产业兴、治理好、乡风和、百姓富、集体强”6项创建内容,省级每年择优确定100个左右行政村进行奖补,成熟一个、认定一个、授牌一个。各地对照“美、兴、好、和、富、强”的创建标准,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创建行动,有效激发了乡村建设的乘数效应和化学反应,一批实力乡村、美丽乡村、善治乡村、文明乡村、幸福乡村、活力乡村竞相涌现。2023年底,省委省政府授牌表彰第一批94个省级和美乡村。张掖市积极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做到了县有示范镇、镇有示范村。
 
  城乡融合强基提能。开展城乡融合发展促进行动,坚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统筹谋划,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激发乡村发展潜力和后劲,有效缩小城乡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发改、财政、交通、水利、住建、民政、教育、卫健等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采取填平补齐、完善功能、改造提升的办法,拿出硬招实招,投入真金白银,持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大力破解群众上学、托育、就医、养老等难题。报告显示,2023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12.6万公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车的比例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5%,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8%,累计建成15907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互联网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路、水、电、讯的建设水平与全国持平。86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达到服务能力标准的乡镇卫生院1352个、村卫生室16240个,建设乡镇敬老院161家、农村社区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7044个,完成19254户农业户口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金昌市围绕做好城乡一体化文章,注重“做精一步、做细一段、做亮一片”,在微改造、精提升上下功夫,着力打造“彩色村庄”“石头村社”“怀旧村落”等特色乡村。嘉峪关市实现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村级公共厕所覆盖率、自来水供给率、通电率、移动5g网络覆盖率等多个百分百。兰州新区建成学习教育、公共卫生、养老照料、体育健身“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生态优先整治环境。将村庄整治与绿色家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步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清洁卫生入手,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99.9%的自然村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26.52%,全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5.16%,尾菜处理率达54.7%,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9%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从农村最基础的事抓起,从群众最期盼的事做起,2023年起,部署开展改厕、改路、改水、改房、改电、改气、改厨、改院等“八改”工程,有效整治路边屋边水边田边,促进乡村洁化绿化美化,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在全国率先编制《农村单罐直通式和积肥式户用卫生旱厕建设技术规范》,探索形成适应寒冷、干旱、缺水条件的三格化粪池 潜水泵式、新双瓮 潜水泵式2种新型节水户厕,全省累计建设卫生厕所293.93万座,普及率达73.55%,自然村组通硬化路里程达9.9万公里,硬化率达90%。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发动群众清理垃圾、打扫家园、拆危治乱,14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甘南州从“全域无垃圾”到生态文明小康村、再到“五无甘南、十有家园”,实现了生态崛起与村庄建设的协调并进。兰州市什川古梨园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党建引领塑形铸魂。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省委组织部等部门出台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若干措施》,有效整合村集体各种资金资产资源,发展农创文旅、网络直播、农耕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2023年村均收入25.8万元,同比增长125.7%。深入推进农村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乡村治理模式,6个镇、60个村评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陇南市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甘南州“8 ”基层治理模式、凉州区“全链条”化解基层矛盾机制等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积极开展群众文体活动,我省积石山县吹麻滩镇代表队取得“和美乡村”篮球赛(村ba)西北大区赛(9省区)第1名、全国第4名的好成绩。武威市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推行“大带小、强带弱、强强联合、强弱抱团”等模式,实现了产业发展“1 1>2”的协同效应。定西市以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倍增跃升”行动,探索了资源发包、物业经营、居间服务、资产参股、资本运营、村庄经营6种发展模式。
 
  群众参与共建共享。始终秉持让群众参与、让农民作主的理念,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厘清政府和农民的关系,不搞包办代替,不搞大包大揽,让农民成为和美乡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制定《关于完善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机制的实施方案》,坚持和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纳入清单制管理和村规民约,并作为全省乡村建设示范行动考核验收内容,明确考核权重。报告显示,2023年,我省农业农村基础建设领域和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交通、水利、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共实施采用以工代赈方式项目1271个,累计组织吸纳群众务工23.02万人次,组织各类培训18.56万人次,累计发放劳务报酬25.86亿元,人均增收11200余元。庆阳市坚持多元投入,吸引社会资金、农户自筹资金、群众筹资筹劳参与乡村建设。
 
  02
 
  正视短板不足 破解困难问题 打好和美乡村建设漂亮仗
 
  报告中坦言,我省连续在全国乡村建设现场会上交流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乡村建设千头万绪,涉及的主体、层面、要素等很多,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困难和问题。
 
  规划落实还需规范。虽然总体上完成了发展类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但个别规划还不够科学,没有做到因地制宜,没有体现地域特色,特别是一些地方对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和约束性认识不够,不同程度存在未严格按规划执行或随意调整的现象。需要扎实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实施体检评估,切实提高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效。
 
  群众参与还需提升。一些地方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方式单一、范围较小、程度不够,还没有真正体现群众主体地位;同时,受教育文化等能力素质影响,群众参与乡村规划、建设的能力有待提升,需要在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和提高群众参与能力上同步发力。
 
  资金渠道还需拓展。我省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多,基础薄弱,乡村建设资金需求大,现有资金投入渠道单一、总量有限,在撬动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方面还需持续加力。
 
  统筹调度还需加强。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大量统筹协调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各部门间协同配合、资源聚集、项目调配、信息共享等方面的高效联动机制还需健全完善。
 
  针对全省乡村建设中发现的问题,报告从六个方面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
 
  以和美乡村创建为主抓手引领乡村环境美。坚持点上突破和面上推进相结合,加强建设任务统筹,逐级编制乡村建设年度任务清单,以县为单位建立乡村建设项目库,合理安排建设优先序。全面推进和美乡村创建行动,每年创建100个左右省级和美乡村和500个左右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持续推进实施“八改”工程,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以提质增效行动为新引擎推动乡村产业兴。深入实施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行动,用两年时间打造10个百亿元产业大县,果、薯2个五百亿元左右和牛、羊、菜、药4个千亿元产业,深入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及食品工业产业链链长制,大力实施预制菜“双十双百”工程,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活动,坚持不懈实施“甘味”品牌营销战略,力争“六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300亿元以上。
 
  以三治融合推进为主方向实现乡村治理好。学好用好“枫桥经验”“浦江经验”,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大力推广陇南市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甘南州“8 ”基层治理、凉州区“全链条”多元化解基层矛盾等先进治理经验模式,用甘肃经验,开甘肃药方,治理乡村顽症痼疾,努力实现陇原乡村和谐安宁。
 
  以推进移风易俗为突破口促进乡村风气和。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破除高额彩礼、薄养厚葬、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积极谋划举办农民丰收节、乡村篮球赛、村晚等有创意、接地气、贴人心的文体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展现新时代新农民的新风貌。
 
  以增强内生动力为发力点助推乡村群众富。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让产业增值收益更多惠及农民。探索建立激励群众勤劳致富的政策机制,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让勤劳致富的受激励,防止“养懒汉”。继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头雁”项目,让更多农村劳动力有一技之长。
 
  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阵地领航乡村集体强。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优化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持续提升乡村干部推进乡村振兴能力。深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力争年底村均收入稳定在20万元以上、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0%。
 
  03
 
  凝聚共识 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建言献策

 
  3月27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分组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乡村建设情况的报告。与会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建设,把乡村建设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从统筹城乡规划、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入手,奋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有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进一步加大搞活乡村经济、搞好产业发展方面的力度,根据不同区域情况和农村特点,善于抓住机遇、利用平台,形成合力推动乡村建设。同时,继续加强农村法治教育力度,争取把矛盾化解到基层。
 
  有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加大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加大科技、资金、市场、物资等全方位扶持,打造地域特色鲜明、业态类型丰富的产业链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产业,延长产业链,形成一定规模,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有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要持续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党中央已经出台《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方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草案二审稿,要主动对标对表,在坚守底线前提下,推动全省各地进行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
 
  有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高度重视乡村留不住、吸引不来年轻人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支持年轻人留乡返乡创业发展,让年轻优秀人才在乡村建设中当主力、扎下根。
 
  还有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要在完善城乡交通设施网络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积极探索“城乡公交 定制班线”“农村客运 快递物流”等模式,加大农村出行保障力度,让村民看到更多的“诗和远方”。
 
  来源:甘肃人大客户端
 
  记者:邵骋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