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适应新常态 助力扶贫攻坚战——平凉市人大常委会检查《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实施情况纪略 -ag凯发k8国际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4-10 08:59:08
在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如何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齐步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怎样统筹结构调整和扶贫攻坚?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给出答案。甘肃省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继2012年对全市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专题调研、2013年配合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对《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之后,2014年再次启动了对《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实施情况的检查,并将执法检查报告提交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进行审议,最终形成审议意见,交市政府研究落实。
2015年3月20日,平凉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听取了平凉市政府关于全市实施《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的报告。与会常委会组成人员一致认为,报告重点突出、措施具体、效果明显。
在随后对报告进行的满意度测评中,常委会组成人员给出了93%的满意率。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贫困问题一直是制约平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加快农村,特别是5个六盘山片区县贫困乡村脱贫致富步伐,是平凉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难题,也是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最大的政治
平凉是甘肃省贫困市州之一,属六盘山特困片区。2011年,庄浪县、静宁县、泾川县、灵台县和崆峒区4县1区被国家纳入六盘山特困片区,崇信县、华亭县两个“天窗”县被纳入省列“插花型”贫困县扶持范围。平凉全市整体转入到以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政策支撑的扶贫大格局中。
助力扶贫攻坚,人大责无旁贷。平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赵景山指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既是做好人大工作的基本遵循,也是做好人大工作重要的方法论。扶贫攻坚是当前平凉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市的中心和大局。人大工作要围绕扶贫攻坚这个大局,寓监督于支持,不断增强监督实效,切实推动我市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
于是,2014年9月上旬,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围绕扶贫开发制度机制建设、特色产业开发、扶贫资金投入、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等重点内容,再次对全市实施《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情况进行了检查。
【镜头一】 走进静宁县界石铺镇祁岔村,公路两旁统一规划的小康屋,刚刚拓宽铺上砂石的机耕路,不远处如一条条绿色带子环绕着村庄的全膜玉米带,农民在果园里收获套种全膜洋芋忙碌的身影,村庄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据界石铺镇负责人介绍,这都是因为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坚持“产业先行、基础配套、项目整合、科技扶贫”的思路带来的新变化。
【镜头二】 崇信县木岭乡桃花岭村位于崇信、泾川、灵台三县交界的山塬区,交通条件较差,群众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一直是困扰该村发展的瓶颈问题。结合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乡、村两级完成硬化道路2.5公里,拓宽村社道路3.5公里,修建排洪渠1.2公里。双联行动中,市委组织部协调引进崆峒区天源公司和桃花岭村合作成立了桃花缘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建起了肉牛养殖小区,购进良种肉牛120头,引导群众发展肉牛养殖。
【镜头三】 红红的果子压弯枝头,丰收的喜悦映在果农的脸上。依托现代农业“五个百万”增收工程,平凉市大力培育牛果菜特色优势产业。目前,全市牛饲养量突破百万头,果园面积达到26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设施蔬菜达到5.8万亩,各类果菜认证基地达到74.35万亩,以牛、果、菜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以上。2014年,全市实现减贫12万人。“平凉红牛”、“平凉金果”两大证明商标,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金字招牌”。
【镜头四】 庄浪县通化乡通边村沼气、清洁能源,由陌生概念变成了群众的现实生活。沼气灶做饭,既方便了农民,又节省了家用开支。扶贫开发带动了平凉市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自来水化市”、“沼气化市”、“梯田化市”目标。
检查组了解到,全市乡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小学、初中阶段学生入学率均达到100%,高中入学率达到87.11%;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98.8%,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了所有行政村;农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1%和97.4%。农民群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愿望正在实现。
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政策叠加机遇和干部群众求富思变的创业热情,平凉全市上下把5个六盘山片区县作为主战场,统筹2个插花县,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发挥双联行动平台作用,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推进,全市实现了从缺吃少穿到基本温饱的历史性转变。
“坚持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三种模式齐头并进,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两条腿’走路,通过项目资源整合,不仅有效解决了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而且解决了一些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问题,放大了扶贫资金的杠杆功能,强化了扶贫开发的整体效益。”执法检查组组长、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立新道出了自己的看法。
随同检查的平凉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说,新常态下,搞好扶贫工作也需要转变理念,我们坚持科学规划与区域发展、扶贫攻坚与小康建设、基础建设与产业培育、脱贫致富与保护生态、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五个坚持”做法,积极创新,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整合资源、监管考核的项目运行机制,财政投入、信贷支持、农户自筹、社会帮扶的资金投入机制,专户存储、封闭运行、支出报账、审计公示的资金管理机制和政府引导、校企合作、订单培训、保障就业的劳动力培训“四项机制”,初步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开发格局,夯实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
最大政治凝聚最大责任,对责任的担当催生了最大问题解决。扶贫攻坚,让贫困地区的民生得到更大保障。
“举一纲而万目张,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扶贫开发体系,是搞好工作的基础。而强化责任意识、攻坚意识,切实抓好规划、措施的落实才是最紧要的。”执法检查中,张立新强调指出。
问题是改革发展的重要推手。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直面问题、正视差距,体现的是政治智慧,更是责任担当。当前,扶贫开发工作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依然突出
执法检查过程中,平凉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说,截至2013年底,平凉全市仍有贫困人口51.62万人,大多数分布在自然条件严酷的关山林缘区、干旱山塬区、黑河流域和少数民族乡村四大贫困片带,贫困程度深,解困难度大,常年返贫率在5%至10%。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2017年实现基本脱贫、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来衡量,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势下,面对这样的“家底”,怎样用法治的思维、法治的方式推动扶贫攻坚纵深开展,使扶贫开发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实现常态化、实效化,是执法检查组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聚焦一】 制约扶贫开发工作的瓶颈是什么?
“整村推进、移民搬迁等扶贫项目,除了国家补助的资金外,还需要地方财政配套一部分,群众自筹一部分。而如果有的村社、农户没有自筹能力,那就只能放弃争取这个项目。”检查组所到之处,县区扶贫部门负责人对此深有同感。
检查中,无论是走村入户听取到的意见,还是座谈交流时的发言,基层干部群众反映最多的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扶贫投入不足。大家普遍认为,资金短缺是制约扶贫开发的重要因素。
检查组指出,《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第七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建立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增长机制。但从现在的情况看,虽然各级政府财政对支农资金投入占比越来越多,但是单纯用于扶贫的资金占比仍显不足。
除了财政投入不足外,抵押担保不足,农户、企业贷款难与金融机构难贷款的“两难”矛盾并存。而涉农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类似静宁县推出的“金果宝”等个性化、有特色的信贷产品比较少,信贷产品单一与企业农户多元需求的矛盾,也是金融支农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扶贫先扶智。通过智力扶贫 产业引领,增强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然而,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大多数贫困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问题,严重阻碍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大多数贫困群众缺乏科学种养知识。当前,静宁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有一技之长的基本全年或季节性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接受新技术、新知识能力不强,农业新技术普及和应用难度较大,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足。”静宁县扶贫办负责人说。
【聚焦二】 困难群众最需要什么样的扶贫?
扶贫关键是要扶在点子上,各取所需,各施其能,改变以前的“漫灌”为“滴灌”,扶真贫、真扶贫。
在庄浪县通化乡入户走访时,检查组成员深切地感受到,有的家庭主导产业刚起步,急需k8凯发天生赢家的技术支持;有的家庭虽有一定的收入,但因病、因学返贫;有的家庭房屋老旧,仅凭自身财力无法重建。实施精准扶贫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政府引导我们发展果园,这个好处我们心里亮堂着哩。关键是娃娃出去打工挣钱了,剩我们老两口和孙子,没技术也没精力照看,建果园对我们反倒成了负担。”检查中,一些基层群众如是说。
对此,检查组认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本质就是要遵循规律、按节奏办事。贫困的原因各有差别,帮扶的措施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这就需要对贫困户因什么原因致贫、采取什么措施帮扶、谁来帮扶、扶贫效果怎样进行调查建档,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精准式“滴灌”扶贫。
检查组指出,与贫困群众的需求相比,我们的扶贫开发工作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定期监测评估等管理措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贫困人口精细化管理、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贫困农户精准性扶持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精准扶贫工作尚任重而道远。
【聚焦三】 基层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扶持?
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各项政策的出台、落地实施,对扶贫效果具有重大影响。
加强培训是增强贫困地区农民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但如何有效组织培训、怎样增强培训实效,是基层干部群众比较关心的话题。
据悉,近年来,国家、省上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和农民素质提高,实施了“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创业培训”等培训项目。但由于涉及多个部门,项目分头实施,资金分别下达,培训分散进行,整体成效不够明显。
对此,平凉市扶贫办负责人认为,省上应从顶层设计上,通盘考虑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培训政策,加强对农民培训的统筹协调,依托党校、农广校、职业学校等组建农民培训中心,整合项目资金和培训资源,实行集中统一培训,落实培训任务,发挥规模效应,增强培训效果。
国扶县与非国扶县在扶贫项目资金扶持上的悬殊差距,也引起了检查组的高度关注。据华亭县扶贫部门负责人介绍,国扶县年均争取项目资金10亿多元,但华亭县仅有7亿多元;国扶县年均财政扶贫资金达3000万元以上,但华亭县不足1000万元。全县按每年减贫6000人计算,年均需投入扶贫开发资金8000多万元,在煤电市场持续低迷、县级财政收入紧缩的情况下,无疑加大了扶贫攻坚工作难度。
“进一步加大对‘插花型’贫困县的政策、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切实加快这些县域贫困乡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干部群众对此呼声颇高。
有效的监督就是最大的支持。人大常委会会议对执法检查报告进行审议不是执法检查的终点,而是为扶贫攻坚凝聚共识、汇聚合力,以亲历亲为的参与支持扶贫开发、助力扶贫攻坚
实地检查结束,检查组成员数易其稿后,2014年10月24日,向平凉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提交了执法检查报告。
审议中,有委员认为,应改进当前的扶贫项目资金配套机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有委员提出,应建立跨部门、全方位的扶贫开发协调机制,加大市县统筹、资源整合,使扶贫项目和其他项目相衔接;有委员建议,应加强扶贫资金效能评估,强化资金监管;有委员建议,应加强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的衔接,织密织牢贫困地区群众最低生活保障网;还有委员指出,应加强扶贫开发统计、监测,积极推进精准式扶贫。
结合会议审议情况,平凉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从组织领导还需再加强、投入还需再加大、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还需再完善、精准扶贫的水平还需再提升等四个方面,对打好农村扶贫开发攻坚战提出了建议,最终形成了审议意见,交市政府研究落实。
审议不是终点。人大监督贵在坚持,更重在实效。持续监督、跟踪问效,有效助推了审议意见的落实。
【剪影一】 各级政府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审议意见反馈的问题基本得到有效落实
强化组织领导增定力。平凉市专门成立了市级扶贫攻坚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实行了扶贫开发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体制和“资金、项目、权力、责任”四到县的工作机制。同时,制定下发了《平凉市扶贫攻坚工作业绩考核评价办法》,把贫困地区考核的重点由地区生产总值向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促使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健全完善了资金监管分级负责制和公示制,将原报账拨款改为国库集中支付到项目实施单位,使资金使用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加大扶贫投入聚合力。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坚持围绕规划争项目、上项目,2014年争取到的各类扶贫项目资金首次突破2亿元。强化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研究,实施金融与扶贫开发的有效对接。制定出台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市级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0%以上、片区县按20%以上、插花县按15%以上增列本级专项扶贫资金预算。295个贫困村设立的扶贫资金互助社,累计发放借款4037万元,覆盖贫困群众1.65万户,为整村推进项目村后续发展,搭建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平台。
推进精准扶贫添动力。坚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三维推进,对594个贫困村和51.62万贫困人口进行了精准识别,全面掌握了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门路、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等,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五清”,使所有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把整村推进、互助资金、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农村饮水、电力保障、产业扶贫、贷款贴息、技能培训等扶贫项目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在全市594个贫困村成立了有省市县乡2059名干部组成的驻村帮扶工作队,推动了贫困人口管理精细化、扶贫资源配置精确化、贫困农户扶持精准性。
【剪影二】 扶贫攻坚是一场“硬仗”,需久久为功、持续用力
成绩属于过去,使命任重道远。面对扶贫攻坚面临的新格局、新机遇、新挑战,平凉市各级政府将扶贫开发工作放在统筹推进“四个全面”中谋划布局,以实施精准扶贫为抓手,以发展县域经济为依托,不断加快扶贫开发进程。
精准“滴灌”催生扶贫效益最大化。按照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实施扶贫政策、精准安排项目资金、精准开展考核评价的要求,把惠农政策特别是扶贫资源向最贫困地区和最贫困人口倾斜。加大资金管理改革力度,依法依规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加大违纪违法行为查处力度,确保扶贫资金充分惠及扶贫对象,促进扶贫资金利用和扶贫效益最大化。
产业培育夯实增收基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资源禀赋特色,深入实施“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强化科技、信息、资金、金融服务等配套接轨,重点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努力提高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
改善民生条件补齐短板。瞄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坚持硬件强化、软件提升并重,加快贫困户危房改造,下大力气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统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加快片区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力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乡村舞台”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推进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有效衔接,增强群众“造血”功能。
社会帮扶凝聚新动能。深入推进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行动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联村单位、联户干部,以及594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的作用,围绕双联行动“六大任务”和帮扶工作队“十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开展工作,构建扶贫志愿者网络,拓展同中投公司、南开大学等国家定点帮扶单位和天津东西扶贫协作的广度和深度。
93%的满意率,是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肯定,也是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扶贫攻坚的更高希望和要求。
“以人民之心为心,守望百姓的幸福,为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保驾护航,是人大监督永恒的主题。通过持续监督、持久用力,积极助力扶贫攻坚和小康建设,人大不应、也不能懈怠!”平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景山如是说。
执法检查虽然已经结束,但是扶贫开发工作还在路上!
小康梦,不遥远!本报通讯员 肖永明 孟继龙 严建功
2015年3月20日,平凉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听取了平凉市政府关于全市实施《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情况的报告。与会常委会组成人员一致认为,报告重点突出、措施具体、效果明显。
在随后对报告进行的满意度测评中,常委会组成人员给出了93%的满意率。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贫困问题一直是制约平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加快农村,特别是5个六盘山片区县贫困乡村脱贫致富步伐,是平凉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难题,也是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最大的政治
平凉是甘肃省贫困市州之一,属六盘山特困片区。2011年,庄浪县、静宁县、泾川县、灵台县和崆峒区4县1区被国家纳入六盘山特困片区,崇信县、华亭县两个“天窗”县被纳入省列“插花型”贫困县扶持范围。平凉全市整体转入到以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政策支撑的扶贫大格局中。
助力扶贫攻坚,人大责无旁贷。平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赵景山指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既是做好人大工作的基本遵循,也是做好人大工作重要的方法论。扶贫攻坚是当前平凉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市的中心和大局。人大工作要围绕扶贫攻坚这个大局,寓监督于支持,不断增强监督实效,切实推动我市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
于是,2014年9月上旬,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围绕扶贫开发制度机制建设、特色产业开发、扶贫资金投入、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等重点内容,再次对全市实施《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情况进行了检查。
【镜头一】 走进静宁县界石铺镇祁岔村,公路两旁统一规划的小康屋,刚刚拓宽铺上砂石的机耕路,不远处如一条条绿色带子环绕着村庄的全膜玉米带,农民在果园里收获套种全膜洋芋忙碌的身影,村庄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据界石铺镇负责人介绍,这都是因为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坚持“产业先行、基础配套、项目整合、科技扶贫”的思路带来的新变化。
【镜头二】 崇信县木岭乡桃花岭村位于崇信、泾川、灵台三县交界的山塬区,交通条件较差,群众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一直是困扰该村发展的瓶颈问题。结合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乡、村两级完成硬化道路2.5公里,拓宽村社道路3.5公里,修建排洪渠1.2公里。双联行动中,市委组织部协调引进崆峒区天源公司和桃花岭村合作成立了桃花缘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建起了肉牛养殖小区,购进良种肉牛120头,引导群众发展肉牛养殖。
【镜头三】 红红的果子压弯枝头,丰收的喜悦映在果农的脸上。依托现代农业“五个百万”增收工程,平凉市大力培育牛果菜特色优势产业。目前,全市牛饲养量突破百万头,果园面积达到26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设施蔬菜达到5.8万亩,各类果菜认证基地达到74.35万亩,以牛、果、菜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以上。2014年,全市实现减贫12万人。“平凉红牛”、“平凉金果”两大证明商标,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金字招牌”。
【镜头四】 庄浪县通化乡通边村沼气、清洁能源,由陌生概念变成了群众的现实生活。沼气灶做饭,既方便了农民,又节省了家用开支。扶贫开发带动了平凉市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自来水化市”、“沼气化市”、“梯田化市”目标。
检查组了解到,全市乡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小学、初中阶段学生入学率均达到100%,高中入学率达到87.11%;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98.8%,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了所有行政村;农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1%和97.4%。农民群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愿望正在实现。
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政策叠加机遇和干部群众求富思变的创业热情,平凉全市上下把5个六盘山片区县作为主战场,统筹2个插花县,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发挥双联行动平台作用,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推进,全市实现了从缺吃少穿到基本温饱的历史性转变。
“坚持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三种模式齐头并进,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两条腿’走路,通过项目资源整合,不仅有效解决了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而且解决了一些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问题,放大了扶贫资金的杠杆功能,强化了扶贫开发的整体效益。”执法检查组组长、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立新道出了自己的看法。
随同检查的平凉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说,新常态下,搞好扶贫工作也需要转变理念,我们坚持科学规划与区域发展、扶贫攻坚与小康建设、基础建设与产业培育、脱贫致富与保护生态、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五个坚持”做法,积极创新,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整合资源、监管考核的项目运行机制,财政投入、信贷支持、农户自筹、社会帮扶的资金投入机制,专户存储、封闭运行、支出报账、审计公示的资金管理机制和政府引导、校企合作、订单培训、保障就业的劳动力培训“四项机制”,初步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开发格局,夯实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
最大政治凝聚最大责任,对责任的担当催生了最大问题解决。扶贫攻坚,让贫困地区的民生得到更大保障。
“举一纲而万目张,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扶贫开发体系,是搞好工作的基础。而强化责任意识、攻坚意识,切实抓好规划、措施的落实才是最紧要的。”执法检查中,张立新强调指出。
问题是改革发展的重要推手。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直面问题、正视差距,体现的是政治智慧,更是责任担当。当前,扶贫开发工作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依然突出
执法检查过程中,平凉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说,截至2013年底,平凉全市仍有贫困人口51.62万人,大多数分布在自然条件严酷的关山林缘区、干旱山塬区、黑河流域和少数民族乡村四大贫困片带,贫困程度深,解困难度大,常年返贫率在5%至10%。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2017年实现基本脱贫、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来衡量,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势下,面对这样的“家底”,怎样用法治的思维、法治的方式推动扶贫攻坚纵深开展,使扶贫开发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实现常态化、实效化,是执法检查组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聚焦一】 制约扶贫开发工作的瓶颈是什么?
“整村推进、移民搬迁等扶贫项目,除了国家补助的资金外,还需要地方财政配套一部分,群众自筹一部分。而如果有的村社、农户没有自筹能力,那就只能放弃争取这个项目。”检查组所到之处,县区扶贫部门负责人对此深有同感。
检查中,无论是走村入户听取到的意见,还是座谈交流时的发言,基层干部群众反映最多的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扶贫投入不足。大家普遍认为,资金短缺是制约扶贫开发的重要因素。
检查组指出,《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第七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建立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增长机制。但从现在的情况看,虽然各级政府财政对支农资金投入占比越来越多,但是单纯用于扶贫的资金占比仍显不足。
除了财政投入不足外,抵押担保不足,农户、企业贷款难与金融机构难贷款的“两难”矛盾并存。而涉农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类似静宁县推出的“金果宝”等个性化、有特色的信贷产品比较少,信贷产品单一与企业农户多元需求的矛盾,也是金融支农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扶贫先扶智。通过智力扶贫 产业引领,增强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然而,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大多数贫困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问题,严重阻碍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大多数贫困群众缺乏科学种养知识。当前,静宁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有一技之长的基本全年或季节性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接受新技术、新知识能力不强,农业新技术普及和应用难度较大,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足。”静宁县扶贫办负责人说。
【聚焦二】 困难群众最需要什么样的扶贫?
扶贫关键是要扶在点子上,各取所需,各施其能,改变以前的“漫灌”为“滴灌”,扶真贫、真扶贫。
在庄浪县通化乡入户走访时,检查组成员深切地感受到,有的家庭主导产业刚起步,急需k8凯发天生赢家的技术支持;有的家庭虽有一定的收入,但因病、因学返贫;有的家庭房屋老旧,仅凭自身财力无法重建。实施精准扶贫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政府引导我们发展果园,这个好处我们心里亮堂着哩。关键是娃娃出去打工挣钱了,剩我们老两口和孙子,没技术也没精力照看,建果园对我们反倒成了负担。”检查中,一些基层群众如是说。
对此,检查组认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本质就是要遵循规律、按节奏办事。贫困的原因各有差别,帮扶的措施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这就需要对贫困户因什么原因致贫、采取什么措施帮扶、谁来帮扶、扶贫效果怎样进行调查建档,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精准式“滴灌”扶贫。
检查组指出,与贫困群众的需求相比,我们的扶贫开发工作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定期监测评估等管理措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贫困人口精细化管理、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贫困农户精准性扶持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精准扶贫工作尚任重而道远。
【聚焦三】 基层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扶持?
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各项政策的出台、落地实施,对扶贫效果具有重大影响。
加强培训是增强贫困地区农民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但如何有效组织培训、怎样增强培训实效,是基层干部群众比较关心的话题。
据悉,近年来,国家、省上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和农民素质提高,实施了“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创业培训”等培训项目。但由于涉及多个部门,项目分头实施,资金分别下达,培训分散进行,整体成效不够明显。
对此,平凉市扶贫办负责人认为,省上应从顶层设计上,通盘考虑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培训政策,加强对农民培训的统筹协调,依托党校、农广校、职业学校等组建农民培训中心,整合项目资金和培训资源,实行集中统一培训,落实培训任务,发挥规模效应,增强培训效果。
国扶县与非国扶县在扶贫项目资金扶持上的悬殊差距,也引起了检查组的高度关注。据华亭县扶贫部门负责人介绍,国扶县年均争取项目资金10亿多元,但华亭县仅有7亿多元;国扶县年均财政扶贫资金达3000万元以上,但华亭县不足1000万元。全县按每年减贫6000人计算,年均需投入扶贫开发资金8000多万元,在煤电市场持续低迷、县级财政收入紧缩的情况下,无疑加大了扶贫攻坚工作难度。
“进一步加大对‘插花型’贫困县的政策、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切实加快这些县域贫困乡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干部群众对此呼声颇高。
有效的监督就是最大的支持。人大常委会会议对执法检查报告进行审议不是执法检查的终点,而是为扶贫攻坚凝聚共识、汇聚合力,以亲历亲为的参与支持扶贫开发、助力扶贫攻坚
实地检查结束,检查组成员数易其稿后,2014年10月24日,向平凉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提交了执法检查报告。
审议中,有委员认为,应改进当前的扶贫项目资金配套机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有委员提出,应建立跨部门、全方位的扶贫开发协调机制,加大市县统筹、资源整合,使扶贫项目和其他项目相衔接;有委员建议,应加强扶贫资金效能评估,强化资金监管;有委员建议,应加强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的衔接,织密织牢贫困地区群众最低生活保障网;还有委员指出,应加强扶贫开发统计、监测,积极推进精准式扶贫。
结合会议审议情况,平凉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从组织领导还需再加强、投入还需再加大、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还需再完善、精准扶贫的水平还需再提升等四个方面,对打好农村扶贫开发攻坚战提出了建议,最终形成了审议意见,交市政府研究落实。
审议不是终点。人大监督贵在坚持,更重在实效。持续监督、跟踪问效,有效助推了审议意见的落实。
【剪影一】 各级政府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审议意见反馈的问题基本得到有效落实
强化组织领导增定力。平凉市专门成立了市级扶贫攻坚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实行了扶贫开发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体制和“资金、项目、权力、责任”四到县的工作机制。同时,制定下发了《平凉市扶贫攻坚工作业绩考核评价办法》,把贫困地区考核的重点由地区生产总值向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促使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健全完善了资金监管分级负责制和公示制,将原报账拨款改为国库集中支付到项目实施单位,使资金使用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加大扶贫投入聚合力。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坚持围绕规划争项目、上项目,2014年争取到的各类扶贫项目资金首次突破2亿元。强化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研究,实施金融与扶贫开发的有效对接。制定出台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市级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0%以上、片区县按20%以上、插花县按15%以上增列本级专项扶贫资金预算。295个贫困村设立的扶贫资金互助社,累计发放借款4037万元,覆盖贫困群众1.65万户,为整村推进项目村后续发展,搭建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平台。
推进精准扶贫添动力。坚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三维推进,对594个贫困村和51.62万贫困人口进行了精准识别,全面掌握了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门路、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等,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五清”,使所有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把整村推进、互助资金、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农村饮水、电力保障、产业扶贫、贷款贴息、技能培训等扶贫项目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在全市594个贫困村成立了有省市县乡2059名干部组成的驻村帮扶工作队,推动了贫困人口管理精细化、扶贫资源配置精确化、贫困农户扶持精准性。
【剪影二】 扶贫攻坚是一场“硬仗”,需久久为功、持续用力
成绩属于过去,使命任重道远。面对扶贫攻坚面临的新格局、新机遇、新挑战,平凉市各级政府将扶贫开发工作放在统筹推进“四个全面”中谋划布局,以实施精准扶贫为抓手,以发展县域经济为依托,不断加快扶贫开发进程。
精准“滴灌”催生扶贫效益最大化。按照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实施扶贫政策、精准安排项目资金、精准开展考核评价的要求,把惠农政策特别是扶贫资源向最贫困地区和最贫困人口倾斜。加大资金管理改革力度,依法依规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加大违纪违法行为查处力度,确保扶贫资金充分惠及扶贫对象,促进扶贫资金利用和扶贫效益最大化。
产业培育夯实增收基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资源禀赋特色,深入实施“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强化科技、信息、资金、金融服务等配套接轨,重点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努力提高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
改善民生条件补齐短板。瞄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坚持硬件强化、软件提升并重,加快贫困户危房改造,下大力气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统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加快片区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力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乡村舞台”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推进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有效衔接,增强群众“造血”功能。
社会帮扶凝聚新动能。深入推进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行动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联村单位、联户干部,以及594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的作用,围绕双联行动“六大任务”和帮扶工作队“十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开展工作,构建扶贫志愿者网络,拓展同中投公司、南开大学等国家定点帮扶单位和天津东西扶贫协作的广度和深度。
93%的满意率,是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肯定,也是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扶贫攻坚的更高希望和要求。
“以人民之心为心,守望百姓的幸福,为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保驾护航,是人大监督永恒的主题。通过持续监督、持久用力,积极助力扶贫攻坚和小康建设,人大不应、也不能懈怠!”平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景山如是说。
执法检查虽然已经结束,但是扶贫开发工作还在路上!
小康梦,不遥远!本报通讯员 肖永明 孟继龙 严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