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现代物流业发展短板 建言提高甘肃开放水平 -ag凯发k8国际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8-10-19 09:43:22

  9月20日上午,甘肃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会上,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副组长、省人大财经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勤和作关于我省“一带一路”建设中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7月下旬至8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克恭担任组长,省人大财经委和常委会财经预算工委负责人、部分省人大代表等参加的调研组,对我省“一带一路”建设中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分别听取了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牧厅、省税务局、兰州海关、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等有关部门、单位的情况介绍;赴兰州市、兰州新区,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座谈,并深入兰州新区保税区、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及部分物流企业实地调研,之后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霍尔果斯口岸考察调研。同时,调研组还委托武威、嘉峪关两市就当地“一带一路”建设中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报告显示:近年来,我省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认真落实甘肃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物流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交通优势,通过建设国际空港、国际陆港、保税物流区,运营中欧、中亚、南亚国际货运班列等措施,带动了现代物流业发展,提高了开放水平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以及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2017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完成13623.27亿元,物流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680.4亿元,可比增长9.2%,占全省gdp的8.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6.8%;2018年上半年,全省外贸进出口实现止跌回升,进出口总值200亿元人民币,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83.4亿元,增长41%,占41.7%。现代物流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服务性作用进一步增强。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在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促进物流运输车辆便利通行、物流业发展用地、支持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物流业管理体制改革、鼓励物流企业网络化经营等多方面出台相关意见。特别是今年以来,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实际,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商务物流业的意见》《通道物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市县乡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有效改善了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物流业发展布局和产业体系逐步明晰。按照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总体要求,立足实际,编制完成了甘肃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依托我省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确立了“一中心四枢纽五节点”的物流产业发展布局。“一中心”即:兰(含兰州新区)白(银)都市圈构成的物流发展中心。“四枢纽”即:天水物流枢纽、平(凉)庆(阳)物流枢纽、金(昌)武(威)物流枢纽、酒(泉)嘉(峪关)物流枢纽。“五节点”即:主要在张掖、陇南、定西、临夏、甘南等区域中心城市,打造一批服务于区域经济、满足居民生活的物流节点。兰(含兰州新区)白(银)都市圈作为我省物流发展中心的带动效应逐步显现。2017年,兰州市进出口备案企业1604家,实现进出口总值125.11亿元人民币,同口径增长21.75%,占全省进出口总值比重为36.61%;实现社会物流总额795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183.4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11.6%。
 
  国际物流体系全面搭建。兰州、天水、武威三大国际陆港,兰州、嘉峪关、敦煌三大国际空港建设步伐加快,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航空口岸、铁路口岸、指定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对外开放平台渐成体系,口岸功能逐步完善,国际班列基本实现常态化运营,国际物流通道逐步形成。兰州国际陆港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铁路口岸自2016年12月获批对外开放以来,完成了口岸两个作业区查验和监管设施建设并通过验收投入运营,实现了“兰州号”中欧、中亚、南亚国际班列常态化运营。截至2017年末,已累计发运“兰州号”中亚国际货运班列241列10777车,货重19.8万吨,货值8.9亿美元;“兰州号”中欧国际货运班列1列40车,货重827.9吨,货值189.4万美元;发运南亚班列46列1964车,货重2.64万吨,货值1.86亿美元。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在2015年12月运营以来,区内企业已达276家,2018年上半年,实现进出口额21.71亿元,同比增长68.42%,占兰州市进出口总额的33.12%。武威国际陆港建设有序推进,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外向型经济,已经入驻或正在办理手续的企业70多家,2017年监管进出口货运量1293吨。天水国际陆港建设有序展开,各项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兰州国际空港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兰州航空口岸2013年底正式对外开放,2017年执飞了“兰州-达卡”国际货运出口包机两次和“澳大利亚-兰州”国际货运进口包机,共计货值1800万人民币。2017年12月、2018年4月,兰州中川机场进口冰鲜水产品指定口岸和进境水果指定口岸获批对外开放,为中川机场空运口岸货运包机常态化运营打下了良好基础。今年上半年,共进出境航班1515架次,进出境人员10.2万人次,开通国际航线25条,航班抵达15个国家和地区。敦煌、嘉峪关国际空港建设积极推进。2015年敦煌航空口岸获批开放,2017年底,空运口岸监管及办公场所建设基本完成;嘉峪关市已确定空运口岸建设的目标任务,正抓紧修订机场改扩建项目规划。
 
  中新南向通道建设取得初步成效。2017年,由重庆、广西、贵州、甘肃合作共建的中(中国)新(新加坡)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南向通道,为甘肃扩大开放提供了新通道。我省制定了《甘肃省合作共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工作方案(2018-2020年)》《甘肃省南向通道货运班列物流补贴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运营机制设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平台组建、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目标措施,打牢通道运营基础。组建了甘肃省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具体承担我省南向通道建设的信息沟通、政策协调、货源组织、班列发运及补贴政策落实等。通道自2017年9月开通以来,我省共发运南向通道货运班列19列,货值2.08亿元人民币,货重1.67万吨,货品主要有苹果、洋葱等农产品和石棉、纯碱、铝材等工业品,主要出口越南、印尼、泰国、缅甸、希腊等国家和台湾地区。通道内贸方面,货源充足,2017年9月至今年6月,兰州局发往成都、昆明、南宁局的货物累计21万车、1206万吨,成都、昆明、南宁局发往兰州局4万车、176万吨。
 
  调研报告指出:重点物流平台同质化竞争问题比较突出、口岸开放和建设运营有待进一步加强、开放平台应用效能不高、物流大通道建设后劲不足、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新业态落地后发展状态不佳
 
  目前,虽然我省“一带一路”建设中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重点物流平台同质化竞争问题比较突出。调研报告指出,目前,我省规划建设的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三大空港”“三大陆港”等物流枢纽,普遍存在规划缺乏统筹指导,设施建设重复,目标方向和区域协同方面存在着交叉、重复和不明晰等问题,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规划缺乏充分沟通和有效对接,造成资源聚集辐射能力不强,同质化竞争突出。兰州国际陆港和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在布局和功能上有重合。兰州铁路口岸目前主要是保障出口国际货运班列、实施海关查检作业,进口整车指定口岸、兰州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项目尚未落地,就“一口岸两作业区”运营模式来看,差别化发展尚未成型。与此同时,物流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兰州地区物流业发展较快,其他地区相对缓慢;城市物流比较发达,农村物流相对落后。
 
  口岸开放和建设运营有待进一步加强。调研报告指出,敦煌航空口岸2015年3月获批开放,但截至目前,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仍未全部完成,且就建成后的运作情况看,国际客运航线仅3条,均为季节性包机航班,国际货运业务需求很小,空港货运设施闲置,达标压力较大。兰州国际空港3个指定口岸建设项目均已完成,但部分仍未实际投入使用,直航货运包机发运频次低,2017年以来仅发运3架次,国际货运包机业务常态化还未实现。兰州至中亚、南亚、欧洲的货运班列虽已开通,但在出口货源组织及实现返程载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今年1月至6月,我省发运中欧国际货运班列73列(3267车),同比下降56%,货重5.07万吨,同比下降76%,货值1.56亿美元,同比下降70%。据了解,造成班列发运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西安、成都竞相加大班列补贴造成货源分流,这也说明我省实体经济有待进一步提升,单靠班列补贴来推动物流业发展不尽科学,也不可持续。中新南向通道国际货运班列发运19列,回程载货只有1列,货物主要是进口水果、冰鲜水产品和氧化铝,货值500万元,仅为发运货值2.08亿元的2.4%。
 
  开放平台应用效能不高。调研报告指出,一些开放平台建成后,业务量经过短暂的高峰期很快出现大幅下滑,或者始终处在较低水平,监管力量分散、场地应用效能低等问题凸显。如,2014年,武威保税物流中心正式运营,2015年、2016年累计发运“天马号”国际货运班列35列,但到2017年之后再未发运;天水开源物流公司公用型保税仓库自2016年12月运营以来,仅办理进出口相关业务各1票。今年上半年,兰州海关在兰州新区中川北站、兰州东川铁路物流中心两个作业区仅分别实时查验7票、10票,这也反映出在物流业发展规划和开放平台建设引导上存在不足,有的物流业发展项目缺乏足够的调研论证,没能有效整合相关资源、突出我省比较优势。
 
  物流大通道建设后劲不足。调研报告指出,一是班列货物附加值偏低,“南向通道”货物以苹果、洋葱等初级农产品为主,省内农产品企业产业链延伸不够,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如高原夏菜、马铃薯、中药材、现代种业等还没有形成出口优势和品牌效应。二是冷链物流体系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完备,限制了“北菜南运”“南果北运”双向发力,没有形成冷链对流。三是多式联运综合体建设推进缓慢,其他省市发运班列经过我省但目前无法实现重新编组,企业往往还需走“回头路”,增加了运营成本。
 
  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调研报告指出,2017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1477亿元,比上年增长7.1%。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在社会物流总费用中,运输费用1102亿元,增长9.2%;保管费用274亿元,增长1.8%,管理费用102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显示出经济运行中的物流成本依然较高。同时,物流企业现代化、专业化、信息化程度不高,许多企业仍停留在传统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上,面向整个供应链的高水平增值服务较少,物流信息不对称,货找车、车找货的现象比较普遍,拉高物流成本。
 
  新业态落地后发展状态不佳。调研报告指出,兰州国际空港离境退税业务于2017年12月正式开办,但直至目前,此项业务尚未实际受理。2018年5月,跨境电商直购、网购保税业务正式落地,共办理跨境电商直购业务177票,办理跨境电商网购业务18票(均为实货测试),普遍存在业务量增长乏力、同类型产品价格优势弱等问题。
 
  调研报告建议:要强化战略思维,跳出我省物流产业发展现状谋划现代物流产业;要参与中亚西亚东欧的现代化进程,打造以铁路为骨干的低成本运输物流业产业体系;要发展通道经济,把兰州新区建设成为向西开放的出口工业基地;要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物流发展规划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调研报告建议,要强化战略思维,跳出我省物流产业发展现状谋划现代物流产业。作为“改革开放2.0版”的“一带一路”建设,是在前40年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战略举措,对接的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现代化进程从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大陆沿海向中亚、西亚、东欧与西欧对接的大趋势,是中国大陆现代化向西部纵深方向的进一步推进,它形成的陆海联动、东西双向的新格局,应当也必将为地处陆路对外开放西北核心区的甘肃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需求基础。首先,不能拘泥于我省、西北物流产业的现状作“基础 增长”传统式前景预测。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各产业都要有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顶层设计。其次,陆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竞争力根植于交通运输产业自身的时间成本和经济综合成本跟海运的比较度,越低越有竞争力。一切补贴都是不可持续的,只有低成本才能将内陆互联互通的深度、广度、普惠性、共赢性充分释放出来。第三,要将甘肃在西北的“拉链”地位及西部大开发和宁夏、青海等区域内的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与“一带一路”现代物流产业高度衔接起来,同时在治安、人力资源、工业技术和连接东部的区位优势上,加强同新疆的耦合互补,进而建设与京津冀鲁、长江三角洲两个产业集聚区相呼应的兰(兰州)乌(乌鲁木齐)产业集聚区。
 
  调研报告建议,要参与中亚西亚东欧的现代化进程,打造以铁路为骨干的低成本运输物流业产业体系。中亚西亚11个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共有4.9亿人口,东欧7个沿线国家共有2.6亿人口,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沿线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其衣食住行和产业发展将会带动我国与该区域的双边贸易高速增长,货物运输量将会呈现沿海曾有过的几何式增长趋势。因此,要超前谋划亿吨乃至十亿吨级的物流运输体系。首先,落实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第四十二条确定的在乌鞘岭以西的武威建立铁路集疏运中心,将武威至乌鲁木齐段改造为重装货运线,利用其远低于公路运输成本的比较优势,为陆路丝绸之路提供强大的运输保障。其次,把河西走廊作为甘肃省“一带一路”物流业建设的重点区域,将物流产业、制造业与运力深度结合,为兰州在全省城市化、工业化和实施西向战略中提供足够的空间、物流支撑,防止困扰我国东部地区的外部不经济(即克鲁格曼产业聚集理论所描述的离心力——拥挤)问题在兰州再度发生。
 
  调研报告建议,要发展通道经济,把兰州新区建设成为向西开放的出口工业基地。目前,中欧班列的货物主要是来自华东、华中、西南的电器和日用百货,兰州新区要瞄准中亚西亚东欧国家7.5亿人口的衣食住行和石油工业装备需求,考虑甘肃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省会城市造成的就业压力,对接京津冀鲁、长江三角洲两大产业聚集区西向发展的产业布局,契入通道经济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把兰州新区建设成为西向出口工业基地。
 
  调研报告建议,要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物流发展规划。没有产业,物流就无从谈起,要充分利用甘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比较优势,强化外向型经济的产业布局。要进一步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整体引导,明确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相关部门职责,建立健全综合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政策措施等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完善“一中心四枢纽五节点”物流产业发展布局、服务体系及政策体系,提升兰州等主要枢纽和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结合“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对我省“一带一路”建设中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再作相应调整,把省域物流体系建设和面向“一带一路”物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构建统一、高效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体系。
 
  常委会会议审议:调研报告对省情认识独到,对“一带一路”建设甘肃所处的地位把握准确
 
  9月21日下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报告进行了分组审议。
 
  审议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俞成辉认为,调研报告对省情认识独到,对“一带一路”建设甘肃所处的地位把握准确;选题精准,直面甘肃现代物流业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机遇、困难和挑战,透过一个切面展现了甘肃发展的优势和劣势;紧盯现代物流业发展短板,为甘肃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用情用心用力用时,在弱项工作中立题、在冷门工作中发声,是这个报告的最大成功点。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廖明建议,政府应加大对物流业的组织协调力度,从企业、货源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布局要更合理。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马明杰建议,选拔培养一批懂经济、熟悉对外贸易业务的干部和企业家,加大力度搭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贸易平台。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范鹏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是甘肃发展的最大机遇。如何运用好这个重大历史机遇,我们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整体规划,项目落实不够。同时,我们的通道经济建设成本过高,特别是管理成本过高,应该通过加强管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方式,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文立新说,建议政府在功能性、服务性平台和窗口建设方面多作一些考虑和安排。比如设立调研成果共享平台、市场信息平台、政策法规集成式服务窗口、创新创业共享平台等,使政府在规划引导、资源整合、产业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发挥得更充分更有效。省内企业也可以跟随已经走出去的央企和省内的一些大企业,搭船出海,抱团发展,实现产业带动。(本报记者 齐昕)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