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四年五次聚焦教育工作 -ag凯发k8国际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11-04 07:09:2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2012年到2015年,甘肃省静宁县人大常委会连续四年聚焦全县教育事业发展,检查、调研、视察、听取政府专项工作汇报,连续出招,跟踪问效,常委会会议上五次专题审议教育工作相关报告……
静宁:四年五次聚焦教育工作
2012年,首次聚焦:把脉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为静宁教育开出首张“药方”
“静宁是教育大县,基础教育在县、乡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静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愿望相比,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新一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实施,客观上造成新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农村学生上学远、成本高的问题更加突出,影响到全县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2012年初,在审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时,静宁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自杰说。
通过前期调查和综合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当年工作要点中,对全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成为重要议题。
2012年9月,静宁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对全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调研期间,调研组成员还专门赴会宁县,对会宁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考察学习。
调研组先后深入42个村社、63所学校,走访干部群众180人次,发放调查问卷850份,召开座谈会33场次,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全面纵深了解情况,积极查找发现问题。毫不避讳地指出静宁教育在基础建设投入、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方面,存在乡校发展差距大、部分学校校舍短缺、学生住宿条件差;在农村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方面存在盲目撤并学校,导致部分农村小学生上学难、群众经济负担加重、中心校和城区学校入学压力大;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教师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流动机制还未形成;在农村学前教育方面,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小学化倾向严重等问题。
调研组指出,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静宁教育发展的新瓶颈,也是今后全县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只有正视问题,直面困难,勇于创新,真抓实干,才能破解制约瓶颈,让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提供保障。
当年10月,静宁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关于全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时,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教育是静宁的一大品牌,静宁教育能有目前的成就和知名度、影响力,是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也是几代人锲而不舍为之努力的结果,更是该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重视的结果,保护好、发展好这一品牌,推动全县教育健康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在推进教育稳步、均衡、可持续发展上下功夫。要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切实解决边远农村适龄儿童上学远、成本高的问题;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切实解决“择校热”和“大班额”的问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要强化教育内部管理,规范农村基础教育办学行为。
随后,此次会议形成的审议意见转交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
县政府分管领导表示,县人大常委会的调研,指出了静宁教育发展的症结,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县政府将在办好城区学校的同时,坚持重心下移,更加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更加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更加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学生,下决心解决影响和制约农村基础教育的突出问题,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3年,再次聚焦:检查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坚持跟踪问效
审议意见发出后,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是否重视,有没有整改落实,是不是取得了成效?这是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也是彰显人大监督实效的关键。
时隔一年,2013年9月,静宁县人大常委会对2012年10月发出的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2013年10月,静宁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对检查报告进行了审议。
检查组了解到,静宁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以来,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县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高度重视,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认真抓好整改落实,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落实政策规范学校布局调整。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精神及省、市有关政策,反复调研论证,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通知》,停止了行政性、盲目性撤点并校。重申了学校撤并程序,明确要求对确因生源减少需要撤并的学校,必须严格履行方案制定、论证、公示、报批等程序,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学校师生、当地群众和乡镇政府的意见,杜绝了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或年级的行为。
尽最大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积极开展薄弱学校建设工程,在资金投入、教学仪器配备、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以来,争取校安工程、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和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等项目资金4550万元,修建农村初中教学楼1栋2400平方米,教师周转宿舍179套6265平方米,学生食堂9个1700平方米;修建农村小学教学楼3栋4500平方米,教师周转宿舍43套1505平方米,学生食堂12个2020平方米;为农村中小学配备理化生实验室28个、实验仪器6套,多媒体教学设备106套,图书8.8万册。
多措并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年来,通过签约、考录等形式,共引进高校毕业生171人,其中分配农村中小学任教154人。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采取校本培训与项目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静宁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以来,共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县级培训10022人次,其中国家级2672人次、省级224人次、市级62人次、县级7064人次,同时先后组织359名教师赴江苏、山东等教育发达地区培训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基层教师工作积极性。
统筹兼顾初步解决农村小学公用经费不足。针对近年来农村学生人数锐减,农村小学办公经费严重不足,日常运转困难的问题,在国务院办公厅〔2012〕48号文件有关“百人以下学校按100人拨付经费”的精神尚未落实的情况下,县教育主管部门认真研究,采取乡镇教委统筹辖区内小学公用经费的办法,合理调剂,确保生源较少的学校正常运转。
积极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加大经费投入,大力改善办园条件,较大程度缓解了幼儿入园难的问题。一年来,共争取项目资金2100万元,修建城区西岭幼儿园,新建、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7所,村小学附属幼儿班209个,通过考录、转岗培训,为幼儿园(班)配备了151名专任教师。
在审议意见落实上,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检查组指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部分专业教师缺口较大、“择校热”现象比较突出、部分学校负债较大等问题。
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再次郑重表示,将在今后采取有效措施,狠抓整改落实,着力推动静宁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2014年,继续聚焦:对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再次进行检查,继续跟踪问效
教育工作是百年大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出成绩、见实效的。
2014年9月,静宁县人大常委会再次对全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的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
2014年10月,在静宁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听取审议了县教育局局长赵宏军受县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全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和县人大常委会检查组的《关于全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检查报告》。
审议时,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审议意见落实中取得的成绩作了充分肯定,但也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诸如部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教师学科性短缺、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部分学校大班额的现象仍然存在;学校周边环境比较差;部分学校债务负担仍十分巨大等困难和问题。
同时,会议提出,静宁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把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作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加快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大力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下功夫解决部分农村学校基础建设滞后、教师学科性短缺、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不高、校园周边环境较差、学校债务负担过重等影响和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办好每一所农村学校,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5年,两次聚焦:城区教育教学问题和农村中心小学校外寄宿生问题先后走进会场
人大监督,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随着静宁县教育园区的建成使用和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静宁县城区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城区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之也出现了各种新的问题。
“近年来,农村学生大量拥入城区各学校,城区学校班额大、管理难,学生学习活动场地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针对2015年初工作要点的制定征求各方意见时,县人大常委会委员、文萃中学校长牛国喜说。
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厚凤兰补充道:“城区学校择校热的问题也非常突出,每年开学报名时非常混乱。”
静宁县人大常委会继续审时度势,决定于2015年5月对静宁县城区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组先后深入静宁城区各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以及职教中心、特殊教育学校,采取实地考察、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走访群众、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城区学校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
调研组了解到,近年来,静宁县城区学校按照“遵循规律、促进公平、加强督导、提升质量”的总体要求和“推进学前教育、均衡义务教育、提升高中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思路,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深化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布局结构优化了,办学条件改善了,教师队伍加强了,教学改革深化了,人文素养提升了,督导检查强化了,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静宁城区教育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静宁县教育局局长赵宏军坦言:静宁城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亟待提升,一些学校基础设施设备不完善,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小学和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严重不足,活动场地十分狭小;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很差,办学水平较低。
在调研组召开的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对静宁城区教育存在的问题作了全面精准的剖析。
“一些学校课程开设不全面,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参与调研的一位县教育局负责人说。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睡眠严重不足。”一位家长说。
有教师代表说:“教育教学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
“学生德育教育抓得不紧,未达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退休老干部语重心长。
一位学校负责人说:“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教师学科性短缺严重,而且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不佳。”
调研组还了解到,学校债务负担重,周边环境差,学生校外租住现象多等,也是城区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5年6月,静宁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对静宁县城区教育教学工作的调研报告进行了审议。
会议提出,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化解教育债务。
要加强教育教学管理,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大力扶持特殊教育,不断提升高中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依法管理民办教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招聘力度,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高度重视校园及周边安全工作,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完善校园安全设施,强化校园网络安全管理,严格寄宿生管理,大力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会后,静宁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城区教育教学的发展,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城区教育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2015年秋季开学时,大班额、学生课业负担重,教师敬业精神差等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静宁城区教育工作显现稳中向好的势头。
关注城区教育的同时,对农村基础教育关注的目光并没有旁移。2015年9月,静宁县人大常委会对全县乡镇中心小学校外寄宿生管理情况的检查正式启动。
“静宁县农村中心小学学生占全县农村小学人数的48.7%,而校外寄宿生又占中心小学人数的52.5%。因此,搞好农村中心小学校外寄宿生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全县教育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分管校外寄宿生管理工作的县教育局副局长张拴华说。
“但目前全县各乡镇中心小学校外寄宿生人数不断增加,教育管理、日常安全等各种问题日益凸显,这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静宁县李店镇教委主任马对兵说。
检查组检查时发现,各乡镇中心小学校外寄宿生人数逐年增加,陆续出现大班额、校舍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管理困难等问题。其中静宁县甘沟镇中心小学2012年至2015年在校学生和校外寄宿生人数分别达到786人、599人,851人、682人,890人、732人,950人、796人,所占比例分别达到76.2%、80.1%、82.2%和83.8%。全县中心小学校外寄宿生人数平均达到中心小学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检查组对校外寄宿生的形成原因作了深入调查。
“这是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造成的,近年来,政府及主管部门在实施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过程中,考虑不周全,程序不规范,方法不科学,搞‘一刀切’,部分村小学及教学点撤并不合理,一些学生无法就近入学,只能以校外寄宿的形式转入中心小学。”一位村支书向检查组反映。
一位学生家长认为,这也是教育资源不均衡造成的,村小学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配备、教育教学管理、教师敬业精神等方面与中心小学有较大差距,城区选调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尤其是村小学师资力量,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家长普遍追求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想方设法将学生转入中心小学读书。
检查组发现,随着中心小学校外寄宿生人数的与日俱增,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诸如校外寄宿生租住条件差,人身财产、用电用火、饮食卫生等安全隐患突出,管理困难,周边环境不理想、学习条件艰苦、成长环境不佳,上学费用高、家庭负担较重、劳动力浪费严重、照顾家庭困难等。
一位退休老干部给检查组算了一笔账:各乡镇中心小学校外寄宿生租房费用平均约为一年2000元,冬季取暖费约为1000元,加上水电费和平时零花,每年大约花费5000元。同时,由于父亲或母亲陪读,导致一个家庭主要劳力无法正常工作,按照外出打工每人每年最少收入20000元计算,总费用约为25000元,比一个大学生上学费用还高,这笔费用,给普通农民家庭带来了较重的经济负担。
2015年10月,静宁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会议对全县乡镇中心小学校外寄宿生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了审议。
会议提出,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校外寄宿生管理工作;均衡教育资源,强化源头管理,严格限制校外寄宿生进一步扩展;认真排查整治,杜绝安全隐患,切实抓好校外寄宿生安全管理;落实各级责任,注重管理细节,不断提高校外寄宿生管理水平。
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将认真落实县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审议意见,不断改进工作,狠抓校外寄宿生管理,为静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聚焦,从不旁移;关注,还在路上。陈雄
静宁:四年五次聚焦教育工作
“静宁是教育大县,基础教育在县、乡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静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愿望相比,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新一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实施,客观上造成新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农村学生上学远、成本高的问题更加突出,影响到全县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2012年初,在审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时,静宁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自杰说。
通过前期调查和综合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当年工作要点中,对全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成为重要议题。
2012年9月,静宁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对全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调研期间,调研组成员还专门赴会宁县,对会宁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考察学习。
调研组先后深入42个村社、63所学校,走访干部群众180人次,发放调查问卷850份,召开座谈会33场次,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全面纵深了解情况,积极查找发现问题。毫不避讳地指出静宁教育在基础建设投入、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方面,存在乡校发展差距大、部分学校校舍短缺、学生住宿条件差;在农村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方面存在盲目撤并学校,导致部分农村小学生上学难、群众经济负担加重、中心校和城区学校入学压力大;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教师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流动机制还未形成;在农村学前教育方面,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小学化倾向严重等问题。
调研组指出,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静宁教育发展的新瓶颈,也是今后全县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只有正视问题,直面困难,勇于创新,真抓实干,才能破解制约瓶颈,让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提供保障。
当年10月,静宁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关于全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时,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教育是静宁的一大品牌,静宁教育能有目前的成就和知名度、影响力,是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也是几代人锲而不舍为之努力的结果,更是该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重视的结果,保护好、发展好这一品牌,推动全县教育健康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在推进教育稳步、均衡、可持续发展上下功夫。要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切实解决边远农村适龄儿童上学远、成本高的问题;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切实解决“择校热”和“大班额”的问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要强化教育内部管理,规范农村基础教育办学行为。
随后,此次会议形成的审议意见转交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
县政府分管领导表示,县人大常委会的调研,指出了静宁教育发展的症结,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县政府将在办好城区学校的同时,坚持重心下移,更加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更加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更加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学生,下决心解决影响和制约农村基础教育的突出问题,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3年,再次聚焦:检查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坚持跟踪问效
审议意见发出后,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是否重视,有没有整改落实,是不是取得了成效?这是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也是彰显人大监督实效的关键。
时隔一年,2013年9月,静宁县人大常委会对2012年10月发出的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2013年10月,静宁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对检查报告进行了审议。
检查组了解到,静宁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以来,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县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高度重视,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认真抓好整改落实,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落实政策规范学校布局调整。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精神及省、市有关政策,反复调研论证,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通知》,停止了行政性、盲目性撤点并校。重申了学校撤并程序,明确要求对确因生源减少需要撤并的学校,必须严格履行方案制定、论证、公示、报批等程序,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学校师生、当地群众和乡镇政府的意见,杜绝了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或年级的行为。
尽最大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积极开展薄弱学校建设工程,在资金投入、教学仪器配备、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以来,争取校安工程、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和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等项目资金4550万元,修建农村初中教学楼1栋2400平方米,教师周转宿舍179套6265平方米,学生食堂9个1700平方米;修建农村小学教学楼3栋4500平方米,教师周转宿舍43套1505平方米,学生食堂12个2020平方米;为农村中小学配备理化生实验室28个、实验仪器6套,多媒体教学设备106套,图书8.8万册。
多措并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年来,通过签约、考录等形式,共引进高校毕业生171人,其中分配农村中小学任教154人。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采取校本培训与项目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静宁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以来,共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县级培训10022人次,其中国家级2672人次、省级224人次、市级62人次、县级7064人次,同时先后组织359名教师赴江苏、山东等教育发达地区培训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基层教师工作积极性。
统筹兼顾初步解决农村小学公用经费不足。针对近年来农村学生人数锐减,农村小学办公经费严重不足,日常运转困难的问题,在国务院办公厅〔2012〕48号文件有关“百人以下学校按100人拨付经费”的精神尚未落实的情况下,县教育主管部门认真研究,采取乡镇教委统筹辖区内小学公用经费的办法,合理调剂,确保生源较少的学校正常运转。
积极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加大经费投入,大力改善办园条件,较大程度缓解了幼儿入园难的问题。一年来,共争取项目资金2100万元,修建城区西岭幼儿园,新建、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7所,村小学附属幼儿班209个,通过考录、转岗培训,为幼儿园(班)配备了151名专任教师。
在审议意见落实上,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检查组指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部分专业教师缺口较大、“择校热”现象比较突出、部分学校负债较大等问题。
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再次郑重表示,将在今后采取有效措施,狠抓整改落实,着力推动静宁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2014年,继续聚焦:对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再次进行检查,继续跟踪问效
教育工作是百年大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出成绩、见实效的。
2014年9月,静宁县人大常委会再次对全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的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
2014年10月,在静宁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听取审议了县教育局局长赵宏军受县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全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和县人大常委会检查组的《关于全县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检查报告》。
审议时,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审议意见落实中取得的成绩作了充分肯定,但也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诸如部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教师学科性短缺、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部分学校大班额的现象仍然存在;学校周边环境比较差;部分学校债务负担仍十分巨大等困难和问题。
同时,会议提出,静宁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把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作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加快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大力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下功夫解决部分农村学校基础建设滞后、教师学科性短缺、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不高、校园周边环境较差、学校债务负担过重等影响和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办好每一所农村学校,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5年,两次聚焦:城区教育教学问题和农村中心小学校外寄宿生问题先后走进会场
人大监督,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随着静宁县教育园区的建成使用和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静宁县城区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城区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之也出现了各种新的问题。
“近年来,农村学生大量拥入城区各学校,城区学校班额大、管理难,学生学习活动场地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针对2015年初工作要点的制定征求各方意见时,县人大常委会委员、文萃中学校长牛国喜说。
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厚凤兰补充道:“城区学校择校热的问题也非常突出,每年开学报名时非常混乱。”
静宁县人大常委会继续审时度势,决定于2015年5月对静宁县城区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组先后深入静宁城区各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以及职教中心、特殊教育学校,采取实地考察、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走访群众、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城区学校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
调研组了解到,近年来,静宁县城区学校按照“遵循规律、促进公平、加强督导、提升质量”的总体要求和“推进学前教育、均衡义务教育、提升高中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思路,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深化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布局结构优化了,办学条件改善了,教师队伍加强了,教学改革深化了,人文素养提升了,督导检查强化了,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静宁城区教育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静宁县教育局局长赵宏军坦言:静宁城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亟待提升,一些学校基础设施设备不完善,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小学和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严重不足,活动场地十分狭小;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很差,办学水平较低。
在调研组召开的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对静宁城区教育存在的问题作了全面精准的剖析。
“一些学校课程开设不全面,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参与调研的一位县教育局负责人说。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睡眠严重不足。”一位家长说。
有教师代表说:“教育教学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
“学生德育教育抓得不紧,未达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退休老干部语重心长。
一位学校负责人说:“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教师学科性短缺严重,而且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不佳。”
调研组还了解到,学校债务负担重,周边环境差,学生校外租住现象多等,也是城区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5年6月,静宁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对静宁县城区教育教学工作的调研报告进行了审议。
会议提出,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化解教育债务。
要加强教育教学管理,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大力扶持特殊教育,不断提升高中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依法管理民办教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招聘力度,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高度重视校园及周边安全工作,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完善校园安全设施,强化校园网络安全管理,严格寄宿生管理,大力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会后,静宁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城区教育教学的发展,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城区教育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2015年秋季开学时,大班额、学生课业负担重,教师敬业精神差等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静宁城区教育工作显现稳中向好的势头。
关注城区教育的同时,对农村基础教育关注的目光并没有旁移。2015年9月,静宁县人大常委会对全县乡镇中心小学校外寄宿生管理情况的检查正式启动。
“静宁县农村中心小学学生占全县农村小学人数的48.7%,而校外寄宿生又占中心小学人数的52.5%。因此,搞好农村中心小学校外寄宿生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全县教育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分管校外寄宿生管理工作的县教育局副局长张拴华说。
“但目前全县各乡镇中心小学校外寄宿生人数不断增加,教育管理、日常安全等各种问题日益凸显,这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静宁县李店镇教委主任马对兵说。
检查组检查时发现,各乡镇中心小学校外寄宿生人数逐年增加,陆续出现大班额、校舍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管理困难等问题。其中静宁县甘沟镇中心小学2012年至2015年在校学生和校外寄宿生人数分别达到786人、599人,851人、682人,890人、732人,950人、796人,所占比例分别达到76.2%、80.1%、82.2%和83.8%。全县中心小学校外寄宿生人数平均达到中心小学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检查组对校外寄宿生的形成原因作了深入调查。
“这是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造成的,近年来,政府及主管部门在实施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过程中,考虑不周全,程序不规范,方法不科学,搞‘一刀切’,部分村小学及教学点撤并不合理,一些学生无法就近入学,只能以校外寄宿的形式转入中心小学。”一位村支书向检查组反映。
一位学生家长认为,这也是教育资源不均衡造成的,村小学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配备、教育教学管理、教师敬业精神等方面与中心小学有较大差距,城区选调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尤其是村小学师资力量,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家长普遍追求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想方设法将学生转入中心小学读书。
检查组发现,随着中心小学校外寄宿生人数的与日俱增,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诸如校外寄宿生租住条件差,人身财产、用电用火、饮食卫生等安全隐患突出,管理困难,周边环境不理想、学习条件艰苦、成长环境不佳,上学费用高、家庭负担较重、劳动力浪费严重、照顾家庭困难等。
一位退休老干部给检查组算了一笔账:各乡镇中心小学校外寄宿生租房费用平均约为一年2000元,冬季取暖费约为1000元,加上水电费和平时零花,每年大约花费5000元。同时,由于父亲或母亲陪读,导致一个家庭主要劳力无法正常工作,按照外出打工每人每年最少收入20000元计算,总费用约为25000元,比一个大学生上学费用还高,这笔费用,给普通农民家庭带来了较重的经济负担。
2015年10月,静宁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会议对全县乡镇中心小学校外寄宿生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了审议。
会议提出,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校外寄宿生管理工作;均衡教育资源,强化源头管理,严格限制校外寄宿生进一步扩展;认真排查整治,杜绝安全隐患,切实抓好校外寄宿生安全管理;落实各级责任,注重管理细节,不断提高校外寄宿生管理水平。
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将认真落实县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审议意见,不断改进工作,狠抓校外寄宿生管理,为静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聚焦,从不旁移;关注,还在路上。陈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