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助力续写千年药乡中医药事业新的实践篇章 -ag凯发k8国际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24-01-09 16:38:11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保障全民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定西市陇西县作为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中药材资源丰富,黄芪、党参等道地药材栽培种植历史悠久,是全国重要、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仓储基地和交易中心,素有“千年药乡”“天下药仓”之美称,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发展中医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为全面了解中医药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进一步推动陇西县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陇西县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陇西县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先后深入部分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中医诊所、药店、中药材种植基地等,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座谈讨论等形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检查。
聚焦使命任务 展现时代担当
执法检查组在陇西县双泉镇卫生院检查中药材存储情况
检查显示,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以来,陇西县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法律贯彻实施工作,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稳步提升服务能力,有力促进了全县中医药事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法律实施环境持续优化。陇西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围绕贯彻落实中医药法和推进中医药工作,先后制定出台《陇西县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意见》《陇西县中医药产业“十四五”规划》《中国甘肃·陇西中医药信息物流港发展规划(2020—2035)》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中医药发展目标任务,健全完善制度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县卫健部门设立中医药股,部分医疗机构设立中医药相关科室,并配备专职人员,切实强化对全县中医药工作的管理和服务。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公众号、举办培训班、制作宣传版面、开设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中医药法和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先后印发中医药法律法规、中医药保健、中医药适宜技术等宣传资料10万多份,选编印制《中医药科普知识汇编》宣传资料2万本,制作中医药宣传版面6000块、宣传栏240个,举办中医学专题讲座和学术活动11次。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培训,营造全民关心关注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环境。
中医药服务能力稳步提升。陇西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争取项目,统筹土地资源,实施了总投资1.6亿元、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的县中医院整体搬迁项目,筹资5100万元回购总建筑面积1.98万平方米的智慧中医堂大楼,提升县级中医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以县中医院为龙头,全面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三级医疗机构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基本满足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中医诊疗需求。
坚持把创建中医药特色示范机构和培育名院、名科、名医作为重要抓手,着力打造中医药特色服务品牌,县中医院初步形成以省级重点针灸专科为龙头、市级重点中风病科为枢纽、县级重点中医专科急诊科、肝病科等为基础的“大专科小综合”办院模式,19家乡镇卫生院和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建成了中医馆,全县208个村卫生室基本掌握常用中医药服务技术,中医药治疗量平均达到35%以上,对民办中医药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全县已开办民营中医诊所95家,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传承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坚持走中医药特色的医改之路,注重中医药传承创新,县级医疗单位规范开展45项、乡级医疗单位规范开展15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全县门诊和住院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85%。
深入推进文化旅游和中医药康养融合发展,由县中医院牵头在古莱坞文化旅游创意园建成“防—治—养”为一体的陇西中医药传承示范中心,广泛开展中医康养、食疗保健及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中医药产业向大健康产业转型的导向更加凸显。
持续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认真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先后遴选三批84名指导老师、280名继承人,近3年共签约引进中医类本专科毕业生65名,选送业务骨干赴外进修 82人,参加学历教育109人。建立中医药行业表彰奖励机制,先后推荐评选“甘肃省名中医”2人、“甘肃省基层名中医”8人、“甘肃省乡村名中医”8人、“定西市名中医”17人。
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按照“一主两副”布局,陇西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规划建设了占地9平方公里的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累计投入35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引进入驻国药集团、广药集团等知名中医药加工企业27家。目前,全县有较大规模加工企业52家,引进国药准字号产品66个,研发健字号、食字号各类保健产品26个,年加工转化各类中药材50万吨。制定黄芪、黄芩、党参等18个标准化种子、种苗培育和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建立福星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等省级中药材种植示范区3个,种子种苗繁育水平有效提升。依托“天然药仓”的自然气候优势、“陇上旱码头”交通区位优势和“千年药乡”产业基础优势,大力推进市场交易专业化。目前,全县建有各类中药材交易市场23处,中药材经营企业500多家,年交易量近100万吨,交易额近200亿元,在全国市场占有份额达到20%以上。连续承办四届“国”字号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有力扩大和提升了全县中医药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坚持问题导向 全面摸清“症结”
执法检查组在陇西县首阳镇中药材种植基地察看中药材种植情况
执法检查组认为,陇西县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全面贯彻实施中医药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实际情况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不容忽视。
法律宣传广度深度不足。虽然全县各级和各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宣传中医药法律法规和中医药相关知识,但还存在宣传内容单调、宣传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特别是常态化开展法律宣传不足,县内主要街道、宾馆、酒店、景区景点宣传中医药力度不够、氛围不浓,与陇西县中医药大县、“中国药都”的定位不相匹配。个别医疗机构对中医药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中医药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够自信,对中医药科学性的认识还不够到位,新时代卫生与健康“中西医结合”工作方针的社会思想基础需要强化。群众对中医药法的主要内容和中医药在预防、诊疗、康复、保健方面的独特作用了解不全面,全社会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氛围有待进一步强化。
中医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中医药法第十一、十二、十六、十七条对中医药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作出了具体规定。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这些规定在落实落地上还存在短板。全县中医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虽然能够普遍开展中医药服务,但还存在服务能力薄弱、服务内容单一问题,特别是村级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传承创新工作仍需加强。目前,陇西县中医服务队伍老龄化严重,专科带头人偏少,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不足,基层中医力量薄弱。中医药新型技能型人才和高水平研发人才缺乏,中医药研究开发专业技术人才脱节现象较为突出,难以支撑全县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师承教育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医传统学术的整理挖掘不够充分。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和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中医诊疗的辅助作用不明显,中药自制剂推广应用渠道不够顺畅。
支撑保障力度不够到位。虽然陇西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逐年加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但全县还未建立稳定的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机制,资金投入力度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差距仍然较为明显,部分基层医疗单位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进修培训等方面资金缺乏。医保定额、按病种付费等政策难以完全体现中医诊疗技术的特色优势和临床价值,中医药在医疗服务价格系统中占比较小,报销优惠政策少,使用条件限制多,导致中医药使用率偏低,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受机构编制及人员经费等条件制约,中医药专业人才短缺,人才“进不来、留不住”的现象仍然存在,现有中医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参差不齐,不能满足中医临床实际工作需要。
中医药产业发展层次亟需提升。近年来,陇西县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并逐渐向大健康产业延伸,但总量仍然偏小,存在产业层次不高、研发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生产智能化集成不够等“散而不精”问题。中医药产业经营主体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产业集中度偏低,缺乏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旗舰式企业和拥有行业话语权的强势产业群。全县近80%的中药材生产仍以传统耕作方式和小规模分散化种植为主,部分中药材从制种、栽培、采收到加工储运等环节仍处于低水平、自发性、非标准化的生产状态,经营管理粗放、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成为制约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突出因素。加工企业、专业市场与基地、种植户之间的利益链接机制尚不健全,还未形成特色中医药种植、加工、养生保健服务一体化产业链条,中医药产业现代化程度较低,未能全面有效激发巨大市场潜力。
直击问题要害 破除发展“梗阻”
执法检查组在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了解中医师承教育开展情况
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检查组指出,陇西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中医药工作各方面,破除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梗阻”。
加大宣传力度,深入推进法律贯彻实施。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提高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压紧压实中医药法赋予的职责,坚持中西医并重,将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推动中西医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坚持广泛、深入开展中医药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动,特别是卫健部门要积极参与、加强沟通、协调配合,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好本系统内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自觉将中医药法规定的各项制度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依法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能力和水平。
相关职能部门和县融媒体中心要立足陇西县建设“中国药都”和打造中医药大县的目标定位,结合召开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和各类节会活动,通过各种媒体、网络,紧扣中医药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高密度、多形式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宣传推广,鼓励倡导景区景点、宾馆酒店、公交车站等公共场所开辟传播推广空间,大力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积极推广本地特色药膳宴和药膳茶,在全社会营造关注中医药、认同中医药、信任中医药、依法保护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和社会氛围。
健全服务体系,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要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水平,发挥中医药在保障群众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名中医、名中药师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支持建立中医药科研机构、临床研究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形成以县级医院传承创新中心为龙头,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基层中医诊所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优质、全面的中医诊疗服务。科学制定规划,加强中医康复、治未病、中医儿科等优势专科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省、市各级中医药重点专科,高标准建设具有中医特色的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在充分发挥县级医疗机构自身优势的同时,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指导,探索完善县级医院中医骨干医生定期到乡镇卫生院坐诊制度,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医疗水平,让群众就近享有优质中医医疗服务,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推进传承创新,有效促进中医药作用发挥。坚定中医药自信,充分挖掘中医药的医疗保健、养生康复等多元功能和价值,深入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传承,落实名中医培养计划、基层中医药专家师承带徒项目,开展名老中医“传、帮、带”工作,并通过岗位培训、务实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不断培养年轻中医药骨干人才。持续做好陇西县医学古籍文献和历史典籍的梳理、研究和应用工作,加强对民间秘方验方、诊疗技艺、中药鉴定和炮制技术、陇西中医药历史文化遗存的挖掘、整理和保护,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推动全县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继承创新。
针对县级医院的院内专科特色制剂仅限本院内使用,难以在全县推广应用的问题,积极向上协调争取,参照医联体模式,统筹共享全县特色中药制剂,推动形成优质制剂区域共享的良好机制。
强化保障支撑,助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及项目资金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争取上级医保部门对陇西县中医药医保政策给予更大的支持,强化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在现有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目录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治疗性院内中药制剂、中医特色诊疗项目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取消或适当降低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非药物治疗门诊报销起付线,适当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医保支付比例,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促进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法的推广应用。切实加强中医药人才引进工作,优化“引人留人”政策环境,建立中医药优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落实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相关政策,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立足禀赋优势,推动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立足陇西县地域生态优势和中药材产业特色,采取有效措施,落实中药材产业规划,为产业延伸打好基础。加大中药材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构建战略性龙头企业和中小特色企业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行业组织格局,推动形成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特色产业,鼓励和培育社会力量创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推进中药向预防、康复、养生等方向延伸发展,提升中医药产业发展内涵。
加大对分散化中药材种植户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有组织地强化对种植户的技能培训。制定中药材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完善大宗道地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构建完善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平台,把监控的前端延伸到产地源头,严格控制引种繁育品种,不断提高中药材质量。注重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加强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生产技术的研究,不断延伸中医药产业链,奋力开创全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新局面。
11月8日,陇西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中医药法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
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县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以医为“媒”、以药为“引”,按照全产业链打造、全过程监测、全周期服务的理念,加快建设和推广中医药产业标准化体系,同时紧盯医、药、养三个关键,着力培育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步履铿锵走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之路,助力续写千年药乡中医药事业新的实践篇章。
来源:甘肃人大客户端
通讯员:杨志涯
定西市陇西县作为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中药材资源丰富,黄芪、党参等道地药材栽培种植历史悠久,是全国重要、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仓储基地和交易中心,素有“千年药乡”“天下药仓”之美称,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发展中医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为全面了解中医药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进一步推动陇西县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陇西县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陇西县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先后深入部分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中医诊所、药店、中药材种植基地等,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座谈讨论等形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检查。
聚焦使命任务 展现时代担当
执法检查组在陇西县双泉镇卫生院检查中药材存储情况
检查显示,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以来,陇西县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法律贯彻实施工作,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稳步提升服务能力,有力促进了全县中医药事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法律实施环境持续优化。陇西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围绕贯彻落实中医药法和推进中医药工作,先后制定出台《陇西县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意见》《陇西县中医药产业“十四五”规划》《中国甘肃·陇西中医药信息物流港发展规划(2020—2035)》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中医药发展目标任务,健全完善制度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县卫健部门设立中医药股,部分医疗机构设立中医药相关科室,并配备专职人员,切实强化对全县中医药工作的管理和服务。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公众号、举办培训班、制作宣传版面、开设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中医药法和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先后印发中医药法律法规、中医药保健、中医药适宜技术等宣传资料10万多份,选编印制《中医药科普知识汇编》宣传资料2万本,制作中医药宣传版面6000块、宣传栏240个,举办中医学专题讲座和学术活动11次。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培训,营造全民关心关注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环境。
中医药服务能力稳步提升。陇西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争取项目,统筹土地资源,实施了总投资1.6亿元、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的县中医院整体搬迁项目,筹资5100万元回购总建筑面积1.98万平方米的智慧中医堂大楼,提升县级中医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以县中医院为龙头,全面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三级医疗机构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基本满足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中医诊疗需求。
坚持把创建中医药特色示范机构和培育名院、名科、名医作为重要抓手,着力打造中医药特色服务品牌,县中医院初步形成以省级重点针灸专科为龙头、市级重点中风病科为枢纽、县级重点中医专科急诊科、肝病科等为基础的“大专科小综合”办院模式,19家乡镇卫生院和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建成了中医馆,全县208个村卫生室基本掌握常用中医药服务技术,中医药治疗量平均达到35%以上,对民办中医药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全县已开办民营中医诊所95家,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传承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坚持走中医药特色的医改之路,注重中医药传承创新,县级医疗单位规范开展45项、乡级医疗单位规范开展15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全县门诊和住院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85%。
深入推进文化旅游和中医药康养融合发展,由县中医院牵头在古莱坞文化旅游创意园建成“防—治—养”为一体的陇西中医药传承示范中心,广泛开展中医康养、食疗保健及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中医药产业向大健康产业转型的导向更加凸显。
持续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认真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先后遴选三批84名指导老师、280名继承人,近3年共签约引进中医类本专科毕业生65名,选送业务骨干赴外进修 82人,参加学历教育109人。建立中医药行业表彰奖励机制,先后推荐评选“甘肃省名中医”2人、“甘肃省基层名中医”8人、“甘肃省乡村名中医”8人、“定西市名中医”17人。
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按照“一主两副”布局,陇西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规划建设了占地9平方公里的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累计投入35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引进入驻国药集团、广药集团等知名中医药加工企业27家。目前,全县有较大规模加工企业52家,引进国药准字号产品66个,研发健字号、食字号各类保健产品26个,年加工转化各类中药材50万吨。制定黄芪、黄芩、党参等18个标准化种子、种苗培育和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建立福星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等省级中药材种植示范区3个,种子种苗繁育水平有效提升。依托“天然药仓”的自然气候优势、“陇上旱码头”交通区位优势和“千年药乡”产业基础优势,大力推进市场交易专业化。目前,全县建有各类中药材交易市场23处,中药材经营企业500多家,年交易量近100万吨,交易额近200亿元,在全国市场占有份额达到20%以上。连续承办四届“国”字号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有力扩大和提升了全县中医药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坚持问题导向 全面摸清“症结”
执法检查组在陇西县首阳镇中药材种植基地察看中药材种植情况
执法检查组认为,陇西县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全面贯彻实施中医药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实际情况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不容忽视。
法律宣传广度深度不足。虽然全县各级和各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宣传中医药法律法规和中医药相关知识,但还存在宣传内容单调、宣传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特别是常态化开展法律宣传不足,县内主要街道、宾馆、酒店、景区景点宣传中医药力度不够、氛围不浓,与陇西县中医药大县、“中国药都”的定位不相匹配。个别医疗机构对中医药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中医药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够自信,对中医药科学性的认识还不够到位,新时代卫生与健康“中西医结合”工作方针的社会思想基础需要强化。群众对中医药法的主要内容和中医药在预防、诊疗、康复、保健方面的独特作用了解不全面,全社会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氛围有待进一步强化。
中医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中医药法第十一、十二、十六、十七条对中医药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作出了具体规定。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这些规定在落实落地上还存在短板。全县中医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虽然能够普遍开展中医药服务,但还存在服务能力薄弱、服务内容单一问题,特别是村级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传承创新工作仍需加强。目前,陇西县中医服务队伍老龄化严重,专科带头人偏少,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不足,基层中医力量薄弱。中医药新型技能型人才和高水平研发人才缺乏,中医药研究开发专业技术人才脱节现象较为突出,难以支撑全县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师承教育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医传统学术的整理挖掘不够充分。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和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中医诊疗的辅助作用不明显,中药自制剂推广应用渠道不够顺畅。
支撑保障力度不够到位。虽然陇西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逐年加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但全县还未建立稳定的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机制,资金投入力度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差距仍然较为明显,部分基层医疗单位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进修培训等方面资金缺乏。医保定额、按病种付费等政策难以完全体现中医诊疗技术的特色优势和临床价值,中医药在医疗服务价格系统中占比较小,报销优惠政策少,使用条件限制多,导致中医药使用率偏低,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受机构编制及人员经费等条件制约,中医药专业人才短缺,人才“进不来、留不住”的现象仍然存在,现有中医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参差不齐,不能满足中医临床实际工作需要。
中医药产业发展层次亟需提升。近年来,陇西县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并逐渐向大健康产业延伸,但总量仍然偏小,存在产业层次不高、研发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生产智能化集成不够等“散而不精”问题。中医药产业经营主体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产业集中度偏低,缺乏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旗舰式企业和拥有行业话语权的强势产业群。全县近80%的中药材生产仍以传统耕作方式和小规模分散化种植为主,部分中药材从制种、栽培、采收到加工储运等环节仍处于低水平、自发性、非标准化的生产状态,经营管理粗放、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成为制约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突出因素。加工企业、专业市场与基地、种植户之间的利益链接机制尚不健全,还未形成特色中医药种植、加工、养生保健服务一体化产业链条,中医药产业现代化程度较低,未能全面有效激发巨大市场潜力。
直击问题要害 破除发展“梗阻”
执法检查组在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了解中医师承教育开展情况
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检查组指出,陇西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中医药工作各方面,破除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梗阻”。
加大宣传力度,深入推进法律贯彻实施。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提高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压紧压实中医药法赋予的职责,坚持中西医并重,将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推动中西医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坚持广泛、深入开展中医药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动,特别是卫健部门要积极参与、加强沟通、协调配合,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好本系统内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自觉将中医药法规定的各项制度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依法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能力和水平。
相关职能部门和县融媒体中心要立足陇西县建设“中国药都”和打造中医药大县的目标定位,结合召开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和各类节会活动,通过各种媒体、网络,紧扣中医药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高密度、多形式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宣传推广,鼓励倡导景区景点、宾馆酒店、公交车站等公共场所开辟传播推广空间,大力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积极推广本地特色药膳宴和药膳茶,在全社会营造关注中医药、认同中医药、信任中医药、依法保护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和社会氛围。
健全服务体系,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要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水平,发挥中医药在保障群众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名中医、名中药师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支持建立中医药科研机构、临床研究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形成以县级医院传承创新中心为龙头,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基层中医诊所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优质、全面的中医诊疗服务。科学制定规划,加强中医康复、治未病、中医儿科等优势专科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省、市各级中医药重点专科,高标准建设具有中医特色的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在充分发挥县级医疗机构自身优势的同时,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指导,探索完善县级医院中医骨干医生定期到乡镇卫生院坐诊制度,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医疗水平,让群众就近享有优质中医医疗服务,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推进传承创新,有效促进中医药作用发挥。坚定中医药自信,充分挖掘中医药的医疗保健、养生康复等多元功能和价值,深入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传承,落实名中医培养计划、基层中医药专家师承带徒项目,开展名老中医“传、帮、带”工作,并通过岗位培训、务实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不断培养年轻中医药骨干人才。持续做好陇西县医学古籍文献和历史典籍的梳理、研究和应用工作,加强对民间秘方验方、诊疗技艺、中药鉴定和炮制技术、陇西中医药历史文化遗存的挖掘、整理和保护,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推动全县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继承创新。
针对县级医院的院内专科特色制剂仅限本院内使用,难以在全县推广应用的问题,积极向上协调争取,参照医联体模式,统筹共享全县特色中药制剂,推动形成优质制剂区域共享的良好机制。
强化保障支撑,助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及项目资金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争取上级医保部门对陇西县中医药医保政策给予更大的支持,强化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在现有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目录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治疗性院内中药制剂、中医特色诊疗项目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取消或适当降低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非药物治疗门诊报销起付线,适当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医保支付比例,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促进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法的推广应用。切实加强中医药人才引进工作,优化“引人留人”政策环境,建立中医药优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落实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相关政策,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立足禀赋优势,推动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立足陇西县地域生态优势和中药材产业特色,采取有效措施,落实中药材产业规划,为产业延伸打好基础。加大中药材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构建战略性龙头企业和中小特色企业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行业组织格局,推动形成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特色产业,鼓励和培育社会力量创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推进中药向预防、康复、养生等方向延伸发展,提升中医药产业发展内涵。
加大对分散化中药材种植户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有组织地强化对种植户的技能培训。制定中药材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完善大宗道地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构建完善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平台,把监控的前端延伸到产地源头,严格控制引种繁育品种,不断提高中药材质量。注重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加强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生产技术的研究,不断延伸中医药产业链,奋力开创全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新局面。
11月8日,陇西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中医药法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
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县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以医为“媒”、以药为“引”,按照全产业链打造、全过程监测、全周期服务的理念,加快建设和推广中医药产业标准化体系,同时紧盯医、药、养三个关键,着力培育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步履铿锵走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之路,助力续写千年药乡中医药事业新的实践篇章。
来源:甘肃人大客户端
通讯员:杨志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