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石泉乡:在产业链上体现人大代表新作为 -ag凯发k8国际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2-08-16 09:02:00
今年以来,定西市安定区石泉乡人大聚焦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性工作,根据人大代表从业结构、流动状况、村情民意,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原则,分类设置管理,建立完善代表小组和代表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代表小组活动和代表服务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夯实基础,在产业链上组建代表小组
近日,石泉乡文化站会议室座无虚席、气氛热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安定区十八届人大代表、石泉乡党委书记闪晓丽用朴实的语言,向全乡56名区乡人大代表宣讲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与人大代表讨论交流代表小组在产业链组建、代表作用在产业链体现的措施和办法。
“在产业链上组建人大代表小组,是实现产业振兴的现实需要,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基础和根本,是群众的心声。”闪晓丽在指导石泉村“人大代表工作室”建设时要求,“要顺应时代需求,依托全乡4个‘人大代表工作室’,成立种薯扩繁、草畜种养、有机杂粮、劳务经济等产业代表小组,让有‘共同语言’的代表一起谋划产业发展新格局。”
石泉乡人大代表、乡人大副主席马旭东说:“在原来的代表小组活动中,养牛的不说种粮,种薯的不说种草,代表们各想各的事、各说各的话,感觉活动开展没有共同目标,很难形成支持发展的统一意见。”
“现在好了,乡人大在石泉村成立了种薯扩繁特色代表小组,代表们每次开展活动主要围绕一个话题,就是如何做大做强种薯扩繁产业,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出谋划策。”石泉乡人大代表、石泉村代表小组组长李强对下一步工作充满信心。
今年以来,安定区人大常委会指导各乡镇(街道)充分依托“人大代表之家”和“人大代表工作室”,依托当地特色产业,探索采取单独组建、行业联建、跨行创建等组建模式,最大限度把代表聚集到产业链、作用体现在产业链、职责履行在产业链,实现发展产业和履职尽责的互促共进。
跟进调研,到工作一线为民解忧
“你家里几亩地?”
“今年准备种点什么?”
“产业发展上有什么需求和想法?”
年初,石泉乡人大组织区乡两级人大代表带着群众“所急、所盼、所忧、所难”,走访农户270余户,在闭会期间征求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土地整治、种养产业发展相关意见建议7条,及时反馈给乡政府,为谋划全年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我一共有土地14亩,今年种了4亩冬小麦,计划种4亩洋芋、3亩玉米。”
“剩余的3亩地准备种什么?”
“那3亩地在阳屲坡上,地力条件好,就是没路走,荒了几年了。”
乡人大代表、副乡长梁海龙走访调研时与群众贴心交流,把群众的意愿铭记在心。
“撂荒的3亩地路都修通了,把心事了了,我要立马旋耕,再种3亩洋芋。这件事办到了我心坎上。”石泉村南川组村民高军满面笑容地一边说,一边启动了他的504拖拉机。
据了解,至目前,石泉乡把撂荒土地整治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先后维修建设田间道路12公里,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000亩,完成撂荒土地整治3798亩,种植马铃薯2300余亩。
代表发力,用工作成效诠释追赶发展
仲夏时节,出安定城区沿312国道一路向南,来到定西百禽园特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石泉乡人大代表、山庄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负责人董海正忙着给他的牛宝宝添加饲草。
“每天这个点儿要给‘伙计们’加草加料,忙得脚打后脑勺,连上个厕所的工夫都没有。今年可真够忙活!”虽然嘴上说着“不适应”,但是“牛倌书记”董海的眼角眉梢却笑盈盈的。
董海说:“每头牛的劳务费、草料费等费用在8千元左右,每年最少能出栏12头牛犊,年净收入在10万元以上。”
董海的合作社总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以能繁母牛、散养土鸡销售为主,共种植饲草160亩、玉米50亩,基础母牛存栏17头,散养土鸡500只,年可出栏牛犊12头左右,土鸡2000只……这些仅仅是石泉乡草牧产业链发展的一个缩影。
“省党代会报告指出,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董海细品省党代会精神,科学谋划下一步的发展打算——要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扩建1座百头牛养殖圈舍,并且建立“草田轮作”机制,带领群众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推动全村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保障粮食安全和持续稳定增收“双目标”。
同时,乡人大创新开展“产业振兴 代表先行”主题实践活动,号召发动区乡两级人大代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群众种植马铃薯4万余亩、小麦1.3万亩,建成百头母牛繁育基地1个、饲草加工厂1个,将全乡粮食产量年均稳定在8万吨以上,牧草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群众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甘肃人大客户端通讯员 杨攀峰 李乾)
夯实基础,在产业链上组建代表小组
近日,石泉乡文化站会议室座无虚席、气氛热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安定区十八届人大代表、石泉乡党委书记闪晓丽用朴实的语言,向全乡56名区乡人大代表宣讲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与人大代表讨论交流代表小组在产业链组建、代表作用在产业链体现的措施和办法。
“在产业链上组建人大代表小组,是实现产业振兴的现实需要,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基础和根本,是群众的心声。”闪晓丽在指导石泉村“人大代表工作室”建设时要求,“要顺应时代需求,依托全乡4个‘人大代表工作室’,成立种薯扩繁、草畜种养、有机杂粮、劳务经济等产业代表小组,让有‘共同语言’的代表一起谋划产业发展新格局。”
石泉乡人大代表、乡人大副主席马旭东说:“在原来的代表小组活动中,养牛的不说种粮,种薯的不说种草,代表们各想各的事、各说各的话,感觉活动开展没有共同目标,很难形成支持发展的统一意见。”
“现在好了,乡人大在石泉村成立了种薯扩繁特色代表小组,代表们每次开展活动主要围绕一个话题,就是如何做大做强种薯扩繁产业,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出谋划策。”石泉乡人大代表、石泉村代表小组组长李强对下一步工作充满信心。
今年以来,安定区人大常委会指导各乡镇(街道)充分依托“人大代表之家”和“人大代表工作室”,依托当地特色产业,探索采取单独组建、行业联建、跨行创建等组建模式,最大限度把代表聚集到产业链、作用体现在产业链、职责履行在产业链,实现发展产业和履职尽责的互促共进。
跟进调研,到工作一线为民解忧
“你家里几亩地?”
“今年准备种点什么?”
“产业发展上有什么需求和想法?”
年初,石泉乡人大组织区乡两级人大代表带着群众“所急、所盼、所忧、所难”,走访农户270余户,在闭会期间征求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土地整治、种养产业发展相关意见建议7条,及时反馈给乡政府,为谋划全年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我一共有土地14亩,今年种了4亩冬小麦,计划种4亩洋芋、3亩玉米。”
“剩余的3亩地准备种什么?”
“那3亩地在阳屲坡上,地力条件好,就是没路走,荒了几年了。”
乡人大代表、副乡长梁海龙走访调研时与群众贴心交流,把群众的意愿铭记在心。
“撂荒的3亩地路都修通了,把心事了了,我要立马旋耕,再种3亩洋芋。这件事办到了我心坎上。”石泉村南川组村民高军满面笑容地一边说,一边启动了他的504拖拉机。
据了解,至目前,石泉乡把撂荒土地整治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先后维修建设田间道路12公里,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000亩,完成撂荒土地整治3798亩,种植马铃薯2300余亩。
代表发力,用工作成效诠释追赶发展
仲夏时节,出安定城区沿312国道一路向南,来到定西百禽园特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石泉乡人大代表、山庄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负责人董海正忙着给他的牛宝宝添加饲草。
“每天这个点儿要给‘伙计们’加草加料,忙得脚打后脑勺,连上个厕所的工夫都没有。今年可真够忙活!”虽然嘴上说着“不适应”,但是“牛倌书记”董海的眼角眉梢却笑盈盈的。
董海说:“每头牛的劳务费、草料费等费用在8千元左右,每年最少能出栏12头牛犊,年净收入在10万元以上。”
董海的合作社总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以能繁母牛、散养土鸡销售为主,共种植饲草160亩、玉米50亩,基础母牛存栏17头,散养土鸡500只,年可出栏牛犊12头左右,土鸡2000只……这些仅仅是石泉乡草牧产业链发展的一个缩影。
“省党代会报告指出,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董海细品省党代会精神,科学谋划下一步的发展打算——要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扩建1座百头牛养殖圈舍,并且建立“草田轮作”机制,带领群众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推动全村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保障粮食安全和持续稳定增收“双目标”。
同时,乡人大创新开展“产业振兴 代表先行”主题实践活动,号召发动区乡两级人大代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群众种植马铃薯4万余亩、小麦1.3万亩,建成百头母牛繁育基地1个、饲草加工厂1个,将全乡粮食产量年均稳定在8万吨以上,牧草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群众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甘肃人大客户端通讯员 杨攀峰 李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