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助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ag凯发k8国际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2-08-22 10:24:23

聚焦重点领域 强化监督质效

陇西:助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工业既是县域经济的支撑力量,也是新型城镇化的主导力量,更是财政增收和稳定就业的骨干力量。衡量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主要看工业化程度。当前“工业”已经成为中央和省市县发展的“高频词”。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把发展工业放在首位,充分说明发展工业是大势所趋、使命所在、现实所需。

为强化人大监督质效,助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陇西县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要点》要求,陇西县人大常委会于今年6月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全县6家工业企业,对陇西县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

 

陇西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甘肃白云山中药科技有限公司调研。

 

 

陇西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甘肃大鑫铜业有限责任公司调研。

 

 

陇西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陇西兰迪玻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调研。

 

陇西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县工信局召开座谈会。

 

 

坚决贯彻各级安排部署,工业经济运行平稳有序

调研组认为,陇西县人民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牢牢把握“三新一高”导向,认真贯彻甘肃省定西市十大工业产业链建设推进大会暨招商引资工作大会精神,着力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全方位推进陇西县经济社会高质量追赶发展。

力抓项目建设,壮大产业集群。牢固树立“大抓工业、抓大产业”导向,扎实推进“工业产业攻坚大突破年”和“333”行动计划,聚力打造千亿级中医药加工产业、百亿级铝冶炼加工产业、五十亿级新能源产业、十亿级装备制造产业、五亿级新型建材产业、三亿级农产品加工产业,制定出台《陇西县工业发展20条扶持政策》等配套文件,建立县级领导和行业部门挂靠服务企业责任清单,谋划实施总投资144.89亿元的重点工业项目22个,加大优势产业改造整合力度,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强化科技创新,提升发展质效。制定出台《陇西县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等重大科技政策落实;县级财政预算科技经费1057万元,奖补32家企业创新和研发资金438.9万元,组织申报省级科技项目26项、市级科技项目14项。目前,全县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科技创新对工业企业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优化营商环境,做强服务保障。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制定出台《陇西县“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陇西县“十四五”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陇西县强工业引领追赶发展工作方案》,全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舒心安心的投资环境、健全完善的政策环境;加大工业企业土地保障、金融支持、科技支撑、人才培养扶持力度,全面推行“互联网 政务服务”,积极推行“不来即享”,落实“减、增、降、缓”扶持措施。2021年,新增减税降费8300万元,落实稳岗补贴和奖励资金3800万元,为58户企业兑现各类奖励资金717万元。

强化人才支撑,破解发展难题。大力实施“药都人才”培养开发项目,举办工业企业人才网络专项招聘会,为32家企业招引高新人才60名、高校毕业生489人,认定市级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8名、评选“药都工匠”5名、省级“陇原人才”4名、“全国劳动模范”1名,选派科技特派员42人;突出纾困解难,加强监测调度,实行“一企一策”,积极帮助企业融资,全县工业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3.76亿元,占企业贷款总额的20.9%,其中:六大工业产业链贷款规模占到总贷款规模的50%以上,确保了工业产业链健康有序发展。截至目前,陇西县为8户企业解决18个堵点难点问题,拟培育入库规下入规上工业企业10家,为工业企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工业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

调研组发现,陇西县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但与甘肃省定西市“聚力项目和工业”两大重点引领追赶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需加以改进。

全县工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现有企业大的少小的多、强的少弱的多,较依赖个别骨干企业,全县工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0%,一季度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2.97亿元,虽然占二产的比重达到75.6%,但对gdp的贡献仅为14.58%,与打造工业强县的目标差距较远。全县规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量的90%以上,规下工业贡献占比不到十分之一,铝冶炼及加工等传统工业比重相对过大,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60%,而以医药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31.6%,工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受全球疫情影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全县工业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市场风险加大,保持长期稳定的生产经营难度较大。

工业企业经营理念较为落后。部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性认识不足,缺乏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长期战略性合作的意识和举措,以争取政府项目、资金为主的临时性组合较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一些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不高,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往往是鉴定评价高,经济效益低;有些企业的协同创新目标只针对短期内企业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对事关行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重视不够,科技创新行为的短期化倾向较为明显。部分工业企业思维模式较为陈旧,满足于现状,对企业发展没有长远规划和打算,创品牌、树品牌,依靠品牌做大做强企业的意识较为淡薄;企业抱团意识不强,缺乏联合发力闯市场的主动性,与“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目标差距较大。

生产不正常企业盘活难度大。从调研了解情况来看,停产、半停产企业大多存续时间较长,背负大量债务,资产也多次被抵押,在盘活时涉及产权变更、资产处置以及环评等各方面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部分企业资产长期闲置,厂房、设备无人维护、受损严重,因产权问题进入司法程序后,由于涉及利益广泛、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法院审理难度较大,时间跨度较长,导致盘活进度缓慢。在资产处置过程中,部分资产所有人要价过高、部分企业的土地在购置过程中手续不全,致使交易难以达成、土地资源难以变现或有效利用,处置工作难度较大;部分企业对闲置资产盘活重要性认识不足,盘活再利用的意愿不强,再加上个别企业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导致盘活工作难以推进。

招商引资工作推进较为乏力。部分乡镇和部门对招商引资重视不够,开展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全民抓招商”的氛围和共识。招商引资工作十分复杂,涉及产业政策研究、信息收集、设施配套、优惠政策兑现、后续联络等环节,需要专业的招商队伍和各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完成,招商团队的专业性还需进一步提升。从引进项目来看,虽然形成了较为明晰的产业体系,但整体实力不强,区域竞争力较弱。再者,随着项目建设和城镇化步伐加快,规划区内可开发的存量土地越来越少,土地报批难、审批手续繁多等问题相互交织,部分土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土地闲置问题较为突出,一些项目因土地问题难以推进。

政策支持引导力度还需加强。在新一轮经济周期当中,对民营企业和龙头企业的支持和投入力度相对较小,没有真正形成对工业的反哺作用。市场主体对各类惠企政策的知晓程度低、获得感不强,运用政策的能力不足,政策叠加效应发挥和经济撬动效果不够明显。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不够明显,金融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受信贷不良率较高等因素影响,实体经济信贷获得率不高,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普遍缺乏流动资金;银行贷款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差异化明显,国有企业在贷款年限和贷款利率上享有更多优势。

整体营商环境优化仍需提升。从调研情况看,政府职能部门服务保障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工业园区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工业企业布局不够整齐合理,园区道路管网、绿化美化、公共停车场等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园区建设难以满足现代化工业发展需求。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中医药、铝产业等主导产业链条不长,与之相匹配的技术研发、人才培育、信息咨询、信用担保、法律服务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聚集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的“洼地”效应不明显。近年来,引进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和农业系统等机关事业单位,缺乏懂经营、善管理、精技术的工业企业管理人才以及从事科研和项目建设的专业人才。

 

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平稳提升的对策建议

针对陇西县工业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研组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聚焦重点任务,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平稳提升。陇西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坚决扛稳抓牢推动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政治责任,深入实施省委“四强”行动,认真贯彻市委“两聚力四强化一抓实”追赶发展战略,坚持以工业为引领,做到全县精力向工业集中、主要财力向工业投入、招商服务向工业倾斜。聚焦提升价值链、构建产业链、形成循环链,一手抓“总量壮大”,力争更多工业经济指标绝对值争先进位、保持在全市前列、赶超全省平均水平;一手抓“质量提升”,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努力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持续强化工业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紧盯集中开工建设的工业类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围绕签约项目抓项目落地率、在建项目抓投资完成率、竣工项目抓投产达产率,为工业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打好“个转企、小升规、强龙头、育集群”组合拳,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跟踪抓好规下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鼓励支持小微企业抱团发展,建立骨干企业、入规入统企业后备库,落实“一企一策”扶持措施,促进企业稳产增效。

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工业企业高质高效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汇聚科技创新资源要素,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快培育创新主体,让科技创新成为引领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的主体地位,在技术创新研发项目的立项、研发、生产中赋予企业更多“话语权”,凡是市场导向明确的项目应由企业牵头,按照企业自身需求和意愿开展研发活动。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真正做到课题来自市场需求、成果交由市场检验、绩效通过市场评估、财政支持由市场决定的创新决策方式,形成“企业出题、政府立题、智库解题、协同破题”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推动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构建由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把企业的技术需求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学术突破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科技项目立项、管理、评价过程中进一步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作用,释放产学研联盟的原动力与整体合力。积极组织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支持企业开发适应市场需求、满足消费升级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丰富和细化产品种类,鼓励重点企业建立自主品牌管理和商标推广体系,创建涵盖园区、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品牌。

注重精准施策,破解生产经营不正常企业难题。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原则,对生产不正常企业进行全面评估,根据经营状况、困难成因、发展潜力等进行分类,梳理出生产经营不正常企业问题症结类型,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在此基础上,坚持“依法依规、一企一策、稳妥有序、分类化解”原则,制定“一企一策”盘活方案,建立高效联动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综合采取法律、经济、行政措施强力推动,确保依法依规,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不留任何隐患。引导县属国有企业、县内龙头企业或对接引进外地优势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并购等方式,盘活闲置厂房、设备、药号等资源资产,努力扶持现有停产或半停产企业充分对接市场、释放产能、挖掘潜力,实现健康发展。

创新思路举措,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效。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招商引资“一盘棋”思想,强化全员招商意识,对标年初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组建专门班子,通过独立对接招商、开展联合招商等方式,广泛对接,持续跟进,确保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效。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业务精通、勤奋敬业的招商引资队伍,为招商引资工作全面实施提供人才支撑。认真办好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李氏故里中医药文化旅游节等节会,积极参加兰洽会、海交会、广交会、进博会等重大节会,把好项目“引进来”,优质产品“推出去”。聚焦全县中药材、铝冶炼等重点工业产业链和新型优势产业链,聚焦“一港”“一城”“一河”“一园”以及川河经济带,逐产业、逐链条、逐企业梳理分析空白点和短板弱项,精准制定招商清单,在延链补链、强链固链、建链融链上下功夫,大力招引与之相关和符合配套需求的产业。通过协商收回部分企业因故闲置的成片建设用地,重新对外招商,盘活存量土地,实现零闲置。

加强政策支持,激发全县工业经济运行活力。精准开展“惠企政策进企业”服务,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实质性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多方争取并统筹整合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工业产业链优秀企业奖励补助、重大项目支持、企业混改贴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积极协调县内银行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推进银企对接,全面落实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银行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并提供优惠资金支持等政策措施,对高新技术企业、重大技术装备等行业企业加强信贷支持,提高授信额度,加大放贷力度;加强对民营企业的金融辅导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发行集合债券、集合票据、集合信托、短期融资券和中小企业私募债等创新融资产品,丰富融资手段,破解融资难题。

强化服务保障,持续打造全县优质营商环境。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全面深化工业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整合共享资源,打造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行马上办、代着办、领着办、流动办“四办”工作法,切实提高政务服务效能。紧盯“百亿级开发区”目标定位,积极实施产业园区厂房标准化建设等基础配套和服务提升工程,加强园区水、电、气、油、土地、资产等生产要素保障,全面提升开发区承载产业、促进发展能力。借鉴先进经验,探索建立服务企业数字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和服务,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加强政企良性互动,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量身定做“惠企政策套餐”,随时掌握企业诉求,帮助企业解决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紧盯重点产业和关键企业,建立工业领域紧缺人才需求清单,健全完善人才“留用引培”机制,落实人才配套各项政策,完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引进制度。持续推进高校毕业生进企业服务和科技特派员项目,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兼职、顾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断强化人才支撑,提高企业整体管理经营能力。(甘肃人大客户端通讯员 杨志涯

网站地图